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行业资讯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解读现代农业机制 将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改变

2014-01-24访问次数:641编辑:来源: [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包括在前期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连续对我国农业建设、农村发展、农民收入提出新的理念和顶层设计。作为农资产经媒体,中国农资传媒记者特别参加了由中国记协、农业部、全国三教办于19日举办的第49期“记者大讲堂”活动,期间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做了《现代农业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报告,为我们理解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现代农业发展方针提供了更清晰的脉络,也为我们农资产业下一步如何走提出了方向性思路。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清晰可见

 

《中国农资》记者:近期,社会各界都在盘点2013年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工作,也在履行2014年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职能和任务。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大的形势来看,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延续了新世纪以来的大好形势,可圈可点的亮点甚多主要有哪些亮点?

 

张红宇:2013年中国的农业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成就是突出的,亮点是分层的:第一个亮点是粮食生产“十连增”。粮食总量达到6.02亿吨,比2012年增加248亿斤。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美国和印度曾经出现过粮食“五连增”的历史。“十连增”是中国为全球粮食做出的突出贡献。与此同时,我们的棉花、油料、畜产水产品生产也再获丰收。第二个亮点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2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2013年前三季度,农民现金收入达到7627元 ,增长9.6%,继续高于同期城市居民可支配性收入2.8%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可能会突破9000元,这也意味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2012年缩小到1:3.10以后,2013年有可能再度缩小。第三个亮点是农村体制创新获得新成就。标志性的方面主要有三个:一是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规模继续增长,截至去年11月底,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26%左右。同时,新型经营主体的构建和发育在去年也有了大的进步。据农业部经营管理司统计,目前承包50亩以上的大户,全国共有278万家,家庭农场的数量达到87万家,家庭农场的平均规模大概有200亩左右;各种规模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去年年底达到95万家。除此以外,农村金融保险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比如农村金融的组织创新、机构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方面都有大的进展,农业保险无论从品种的角度讲,还是从国家保费补贴角度讲,以及从对农民的抗风险角度讲,都有大的进步。

 

《中国农资》记者:从产业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农业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在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总书记认为,农业的发展程度相对“四化同步”的要求来讲是短腿、相对全面小康的要求是短板。在“四化同步”中,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

 

张红宇:在“四化同步”中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在“四化同步”发展中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实现新形势下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信息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讲“四化同步”关键在同步两个字,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之所以我们的农业发展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距离,是因为农业本身的产业特征决定的。即便是跟我国的二、三产业相比,差距也是甚大。2012年我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增加值是2万元,一个工业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是10万元,第三产业的服务人员创造的增加值是8.3万元,也就是说农业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生产效率的1/51/4,所以说农民收入低、农业发展基础不牢,是个短板。

 

二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如何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与其说当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如说我国是一个工业大国更准确,但是在工业大国的背景之下,怎样保护我国的农业资源、怎样去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现在的提法是我国的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所以在工业化背景之下解决13.54亿人的吃饭问题事关重大,对此认识必须清醒。

 

三是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的过程中,对于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十八届三中全会说得非常透彻,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念之下,讲“三农”问题讲了四个大的方面,第一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第二是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第三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第四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而农民的财产权特别是土地权益、劳动权益、资本权益到底怎样体现,这也是我们面临新的新问题。

 

《中国农资》记者:从国际形势看,从201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带给我国经济社会方面面的利益和挑战,总体来说是得大于失。但在农业发展方面,在WTO的框架之下,我国受到的冲击、挑战远远大于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利益。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农业面临困难和挑战。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张红宇: 在加入WTO的十多年间,我国要和美国、加拿大,甚至和南美在资源性产品上展开竞争,在粮食、棉花、大豆方面,无论是劳动生产效率还是土地生产效率来讲,我们在绝对竞争力方面是欠缺的。那么与东亚的日本、韩国相比,我们不仅应具有相对竞争力还应该具有绝对竞争力。在良种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粮食生产理念等方面,我国落后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但10-50年以后,相对于南亚、东亚这类资源短缺的国家来说,无论是粮、棉、油这些大宗农产品生产或者是园艺、蔬菜、畜牧、水产等产业和产品的生产,我们都应该保持绝对竞争力和相对竞争力。所以分析全球经济一体化,要认识到我国农业的优势和劣势所在。

 

2012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1757亿美元,而2012年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是3.8万亿美元,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整个进出口贸易量中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只占到3%-4%,但在这1757亿美元里面,出口额为633亿,进口额为1125亿,逆差492亿美元。从产品角度来讲,全世界大宗商品贸易量大概是9000万到1亿吨,2012年我国进口了5838万吨,我国整个需求量的80%靠进口支撑;我国棉花的需求量大概是1100万吨,2012年的进口量是540万吨,占到需求量的一半;我国糖的一年需求量大概是1100万吨,2012年的进口量是375万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我国的玉米、小米、水稻三种谷物净进口1196万吨,加上大豆进口量5838万吨,总的粮食进口量超过7100万吨。2102年,我国的粮食需求总量是5.9亿吨,进口粮食占比达到12%,也就是说在2012年,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88%。事实上,我们已经利用了海外7亿亩播种面积来生产我们需要的棉花、大豆和油料,在这种态势之下,就有两个问题,第一是稳定的大宗农产品供给资源,第二是走出去战略在新的态势之下,除了自给以外,怎样有效利用国际资源,这就有了“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利用问题。(来源:中国农资)《中国农资》记者 张高科 徐 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