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协会 > 协会活动

创新引领中国肥料行业走出时下困局

——第四届建设创新型大会首届中国农资分论坛获奖圆满成功

2013-07-24访问次数:652编辑:来源: [ ]
毋庸讳言,当今的中国肥料行业存在着诸多的困扰。资源、能源日益紧张,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同质化严重,核心竞争点不突出;市场变幻莫测,风险日趋增高;产业集中度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浪费严重,行业整合日趋紧迫。创新似乎成为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鉴于创新对于行业的关键性作用,2012年1月7日首届建设创新型国家大会农资分论坛在北京召开,政企研商媒农6方聚首围绕农资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机制和新发展进行深入探讨。这也是农资行业内首次如此高规格、大范围、全方位的将创新引入农资领域,为行业的健康未来寻找新的道路。 
    本届大会由国家创推委和磷肥工业协会联合主办,由华文文化传媒承办,施可丰化工作为战略合作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工网络电视、农资导报、北方农资提供特别媒体支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文化机构、媒体五方联手,共同打造中国肥料行业最高端的农资创新平台,这也成为首届中国创新农资论坛最大的特色之一。 
    经济向好 形势驱动 行业创新有保障 
    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作保障,需要积极有效的政府政策作支撑。首届中国农资创新论坛所聚焦的政府目光前所未有。农业部党组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梁田庚,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孟宪东、俄驻华商务处首席副代表席卓夫•谢尔盖,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武希彦、中国农业部节水处处长高祥照等政府领导在会上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和农业现状进行的分析和展望,提振了行业的信心,为与会企业提供了继续发展思路和借鉴。 
    梁田庚司长表示,要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利用充分,实现最大产出,必须依靠创新,农业领域的创新范围广,手段多,潜力大。第四届建设创新型国家大会首届中国农资分论坛将创新主题引入农业生产资料领域,建立农资领域的创新平台,有利于鼓励该领域科技、产品、模式和服务等各项创新工作的开展,建立起较完善的创新机制。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通过中外经济发展现状的对比和一系列详实的数据有力证明了中国将是未来发展势头最好的经济体。李连仲局长表示,截至到2011年第三季度,国内GDP一直保持着9%以上的增长率,而CPI从7月份的6.5%降至11月的4.2%,体现出中国经济总体向着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发展。这样也为农资行业的创新、发展和升级提供了很好的经济环境。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武希彦指出,国内化肥产业“十二五”发展重点已初步确定,企业整合和重组将成为重中之重。随着国家出口政策的收紧,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企业竞争将更加激烈,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技术落后的企业将陷入困境甚至退出市场。行业转型、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趋势刻不容缓。武希彦理事长表示,政府和行业将加快资源整合和产业集中,继续鼓励技术创新,巩固和发展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兼并、重组、联合等手段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希望企业加快技术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开发新品种,延伸产业链,改善经济效益,尽快实现行业的转型发展。 
    对于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形式农业部节水处高祥照处长给出了乐观的分析,他指出在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肥料行业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机遇,现代农民将更加重视肥料的质量和功效,对肥料的功能要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对肥料的品种配置影响显著,并正在推动肥料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特别是旱作农业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对长效肥、水溶肥提出新要求。 
    多角度多层面 肥企创新不拘一格 
    首届建设创新型国家大会农资分论坛吸引了在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高塔高浓度复合肥料、多肽双酶肥料、有机肥料、生态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参与;从发展模式来看,这些企业的有资源型、营销型、技术创新型等不同模式;在品牌的建设方面各参会企业也存在不同的模式和状态。无论是生产创新还是技术改进,无论是新品研发还是营销变革,这些企业都遵从了当前肥料行业现实状况,做到了紧扣市场结合自身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产学研相结合 构建新兴科技导入机制 
    在科技研发创新方面,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已经成为肥料企业导入新兴科技,推动自身技术升级和创新的主要途径。而肥料企业也因资金、人才、设备和推广等多方面的优势日渐成为技术转化的基地。其中当以施可丰、金正大、史丹利为典型代表。近几年,施可丰通过与科研机构联姻,先后推出稳定性长效缓释肥、同步营养缓释肥料等新型产品,由此在行业内率先形成了“一缓一控、缓控结合”的产品格局;山东金正大公司通过坚持产学研的结合,全力研发,一举攻破了控释肥机理研究、控释肥包膜材料开发、控释肥包膜工艺和技术创新三大国际性难题,突破了控释肥领域的国外技术垄断,奠定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缓控释肥技术体系。史丹利化肥公司作为中国复合肥行业的领跑者,取得与国家三大农作物科研权威机构的同时合作,实现了良种良肥的强强联合,创新了中国农业合作模式。 
    随着国内肥料企业与科研院所展开的大规模的合作,微生物技术、高分子材料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等一些新兴科技也正被广泛的应用于肥料的研发和生产领域,推动着我国肥料行业转型升级。 
    产品研发转向功能化、长效化和控释化 
    近年,“大化肥”企业涉足肥料领域足以看出新型肥料的强大发展势头。华昌化工和鲁西化工两家“大化肥”巨头涉足新型肥料领域,华昌化工进军稳定性肥料领域,打造“肥恋田”品牌;鲁西化工陆续推出了缓释肥,脲甲醛复合肥、根际肥、小麦追施肥新产品。 
    参与首届建设创新型国家大会农资分论坛的企业中全部都是新型肥料的生产企业,并且在氮磷缓释、促释技术研究,中微量元素的添加、有机肥原材料应用方面有不同进展和贡献。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在今年发布的《磷复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中指出,重点发展新型肥料及各种专用肥,同时鉴于生态环境安全及国家粮食考虑,发展新型高效、环境友好、有针对性的肥料技术刻不容缓。新型肥料是大势所趋,未来,新型肥料市场必将成倍增长,成为行业主流。 
    融资方式日渐多样,优秀肥企进入资本市场求发展支撑 
    当前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障碍,对于肥料企业更是如此。依靠原始积累和银行业贷款已经不足以支撑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上市正在成为有条件有实力的化肥企业的选择。2010年金正大作为国内缓控释肥第一股登陆资本市场,2011年,成都新都化工、安徽司尔特肥业和史丹利三家以复合肥为主业的企业相继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安徽辉隆农资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首发申请也获中国证监会通过。作为大型有机肥生产企业,同年年底,亿丰源定向募集股份309万股,募集资金772.5万元,并成功实现了股权托管。作为资源优势显著的企业,湖北黄麦岭磷化工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内投资19.2亿元,兴建了我国目前最先进的硫酸、磷酸、磷铵装置。 
    化肥企业上市直接融资或者定向募集等等,不仅仅能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低成本资金,促进企业更快地发展。更主要的是增强了这些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增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了支撑企业发展的软硬实力。 
    发展循环经济 优化产品链条成企业节本利器 
    为取得资源的充分利用,许多肥料企业在生产环节和产品的有效的衔接方面不断创新,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找到了企业节本增效的关键点。金沂蒙生态肥业依托金沂蒙集团化工优势,利用化工残渣——酒精酒糟泥研发胶泥有机肥料;利用化工原料木薯渣生产生物有机肥;寿光蔡伦中科肥业回收造纸剩余的木质素,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资源化整合与可再生利用,成为生产有机肥的原料。把“污染物”变成了绿色有机的好肥料,三家企业走出了一条既环保又高效的低碳路。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鲁西化工依托煤化工与盐化工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坚持一体化、集约化和园区化的发展思路,不断建立和完善鲁西化工工业园的产品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实现全程零排放。鲁西化工现代化综合工业园是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产物,更是中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秀代表,鲁西化工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获得政府和全行业认可。 
    作为磷矿优势企业,湖北黄麦岭磷化工集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每年可为企业新增利润高达5000万元。该企业建成了全国首套利用硫铁矿废渣生产球团铁矿的装置,实现了对硫铁矿废渣的高效再利用;通过开发矿渣硫酸盐水泥项目、粉刷石膏项目及墙板项目,企业成功对每年75万吨副产磷石膏进行了再利用,仅此可实现年利润2700万元。 
    与以上不同,三方化工主要以产品的搭配和衔接作为节本增效的手段,同样取得不错效果。营销总经理张磊表示,三方化工在产品设计和规划方面将各类产品生产所需能源、原料和副产品作为重要依据,进行合理组合搭配,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如用硫酸生产硫酸钾,再用硫酸的匀液生产复合肥等。通过企业微循环生产链的打造,三方化工实现了生产成本的大幅缩减和效益的显著增长。 
    产业链延伸弥补企业发展短板,激发资源抢占强劲势头 
    据笔者粗略统计,在参加首届建设创新型国家大会农资分论坛的近30家肥料企业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已经开始全国战略布局,抑或表示正在筹划之中。之前媒体也有过许多报道,描述肥料行业“北上南下”的趋势,即南方资源型企业向华北、东北市场潜力区域布局,而北方企业正在向南方延伸触角,寻求资源支撑。 
    通过兼并收购,双赢集团在东南迈出了氮、磷结合的第一步,随后在全国收购兼并就地取材,最后到北京设置总部,双赢集团实现了自身的迅速壮大。金正大、史丹利、施可丰这三家北方企业,面对资源、能源的相对匮乏,近几年开始向资源和市场两个方向布局,现在三家企业均实现了对原料、能源、市场和交通等重要资源的有效掌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缩短运输半径,降低运输成本,掌握市场先机,实现资源的有力把控和产品的迅速到位,这些足以让众多肥料企业不惜巨资谋划全国,将发展的触角向上向下延伸,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寻求企业长远发展的有力支撑。 
    有机肥企业 原料选取各有新点子 
    如果说化肥生产加剧了资源和能源的紧张,那生产有机肥无疑是另辟蹊径,寻求矿产外的新资源,缓解资源危机的最佳途径之一。原料的选取对于有机肥的生产制造至关重要,不仅关系产品质量和功效,还关系到生产的成本和环境的保护。在这一方面,到会的青岛海大生物、亿丰源和蔡伦中科三家有机肥生产企业就各有突破和创新。海大生物副总经理梁同波介绍,青岛海大生物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尤其是存量巨大的海藻等海生植物,获取方便,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提炼加工后的海藻肥安全高效,使有机肥料的复合化延伸到了一个新领域。亿丰源则一直致力于高品质有机肥的生产,原料选取骨粉、氨基酸、腐植酸等,通过农用微生物和有机物料腐熟剂作用,亿丰源的有机肥产品跻身“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指定专用肥料”的行列。 
    理念创新,预示企业健康未来 
     关注健康和生命从肥开始,绿色人文健康持续体现肥料企业新思维。首届建设创新型国家大会农资分论坛所体现出来的科技人和企业人理念上的创新成为当天一大亮点,这些新的发展理念更贴近农业实际,体现出企业更高的社会责任意识。 
     做“中国高科技放心肥专家”口号的提出,体现出新时期施可丰化工以科技发展为农业安全和民众健康护航的经营理念;金正大更多的将服务摆在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框架之内,并开启了农技部门与企业合作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海大生物提出了“我们不是做肥料的,我们是做健康事业的”响亮口号;亿丰源正在为让中国大部分人吃得更好而努力;而北京中农瑞利源董事长孙立文将“酶”引入肥料生产的同时也将生命科学的普遍性引入到了肥料事业中来。 
     当天,农业部节水处高祥照处长提出的“养分形态和助剂”引领未来肥料发展的新理论再次引起热议。高祥照处长指出未来肥料发展和植物营养研究的重点不仅要关注养分含量,更要重视养分形态及其科学搭配,同时要研究不同养分形态的相互转化以及助剂的应用对作物营养吸收、转化和肥料利用率提升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中国当前和未来肥料的研发、生产、管理、推广和应用将产生新的要求。 
    筑起高台 眺望明天 
    2011年,对于在国际舞台上运筹帷幄的中国来说,蕴涵着太多的大不同。这一年,全球经济起伏跌宕,复苏与衰退的声浪交替轰鸣,但是中国经济却独领风骚,变革与整合的张力蓄势勃发;这一年,化肥行业经受着世界经济波动的颠簸和行业大整合的高压,同时也面临着国家产业政策、结构调整以及市场急变的多重考验。当这一年即将过去,关心农业、关注农资的政府领导、行业专家和中国肥料界的精英们齐聚首届中国创新农资论坛,用智慧化解转型之惑,用创新破解制胜之道,提振信心,凝聚力量共同搭建中国肥料行业最高创新平台,掀起中国农资行业创新风潮,一起眺望中国肥料行业最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