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市场动态
行业资讯

钾肥大合同价格难以拯救低迷肥市

2016-09-01访问次数:375编辑:wiipu来源: [ ]


  中国的钾肥大合同谈判已经敲定,价格为CFR219美元/吨,比印度低了8美元/吨,比去年低了96美元/吨,似乎中国又成了全球钾肥价格的“洼地”,再次证明了中国联合谈判的“正确”,但笔者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现货市场显示,最低的FOB价格在180美元/吨,巴西的颗粒钾肥到岸价也仅为225~230美元/吨,而印度是含180天信用证的价格,去除行息,价格同中国也相差无几,怎么能说中国是价格“洼地”呢?

  最令笔者困惑的是钾肥大合同谈判的具体条款并未公布:是否是信用证结算?是否有返利?笔者认为政府建立的大合同谈判机制是让几大公司代表行业、代表农民去争取国际谈判的主动性,谈判结果应该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而不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去获取公司的利益。谈判者并不是消费者,消费者应该有知情权,希望能尽快公布大合同的具体条款。

  笔者曾经在前面的文章中谈到过,最低的价格一定不是大合同价格,也就是说现货市场的180美元/吨一定不是大合同价格,从博弈的角度很容易理解:虽然供应过剩,为了化解高库存或实现产销平衡,可以低价走一部分货,但大量的供应就会丧失可能涨价的机会,因此我们看到了印度和中国大合同的价格反而高于现货市场最低价的状况。

  最近笔者关注到了两条信息:一是美盛停止了一个230万吨的钾肥矿的生产;二是德国钾盐K+S公司今年第二季度的初步核算利润由去年的1.792亿欧元下降到了1000万欧元,加之前期所说的白俄罗斯今年对钾肥征收50欧元/吨的出口关税和国内小钾肥企业纷纷停产等现象来综合分析,笔者认为钾肥已经到了地板价,大合同的价格是合理的(合理比洼地更值得追求)。

  虽然钾肥到了地板价,但并不具备反弹条件,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全球两大农产品价格的低迷:周五CBOT玉米收于3.365美元/蒲式耳,CBOT小麦收于4.257美元/蒲式耳,在不断创出近几年的新低。原因笔者前期已经分析过,是因为中国多年的收储造成了反周期。在此,笔者提个醒儿:中国多年收储造成的大量库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化的,这就注定了化肥的低迷周期可能比别的产品的周期要长。

  有人会说,大豆和糖价格都大幅上涨了,可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在不降低化肥需求的情况下快速消化中国积累的玉米和小麦库存。笔者并不认同:小麦和玉米的种植面积是全球最大的,可能调减5%的种植面积改种其它作物,就可以压垮其它的品种,因此需求不足将是化肥在今后至少一两年内需要面临的问题,只能通过降低化肥供应的方式来实现再平衡。

  尽管笔者认为钾肥大合同价格是合理的,但似乎并不合情:今年港口库存最高达300万吨,当前也在200万吨左右(可能有部分保税),这应该都是执行去年合同价格的货源,对比今年的大合同价格,产生了96美元/吨(人民币600元/吨以上)的损失。一方如此严重的亏损,作为战略合作的对方,无论如何也应该给予适当的补偿,但大合同价格并未予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