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政治的高度看“三农”抓“三农” 推动“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 唐仁健
(2020年12月30日)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刚刚闭幕,我们就召开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0年和“十三五”农业农村工作,安排“十四五”任务举措,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十四五”和2021年“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交汇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多年未有,令人振奋。党的十八大以来,也是继2013年、2017年之后,时隔3年习近平总书记第3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在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点,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和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严峻形势,总书记全面部署新阶段新征程“三农”工作,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意义非同寻常、影响极为深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阐述了一系列事关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释放了新发展阶段持续重农强农的明确信号,发出了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动员令,极大地提振了全国“三农”战线抓“三农”、促振兴的精气神,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多个维度,高瞻远瞩、视野宏阔、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与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系列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激励,更是鞭策,听完以后深受教育、倍受鼓舞,深感责任在肩、时不我待。
全国农业农村系统要把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全面理解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准确把握真抓实干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战略定位,深刻理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战略任务、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战略方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的战略部署,以及加强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的战略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全力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胡春华副总理在总结讲话中对2021年工作作出具体安排,指导2021年“三农”工作的中央文件即将印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统筹抓好落实。
一、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反复重申。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专门强调要重视从讲政治的高度做经济工作,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善于洞察经济活动的政治后果。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国农业农村系统要认真学思践悟,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看“三农”、抓“三农”。
第一,提高政治领悟力,务必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国农业农村系统担负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政治责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成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国之大者”要了然于胸,对“三农”工作要找准坐标、找准方位、找准靶心,不断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三农”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理论体系。关于“三农”工作战略地位,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又作出一个新的重大论断,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关于粮食安全,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关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书记强调,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关于乡村振兴,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关于农村改革,总书记强调,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凡是涉及农民基本权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必须看准了再改,保持历史耐心。关于加强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总书记强调,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等等。以上这些重要论述,是总书记深入实践探索、深厚经验积累和深邃理论思考的结晶,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指南。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务必努力学懂弄通做实,坚持不懈用以指导推进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
第二,提高政治判断力,务必加深“三农”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政治性和政策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全国农业农村系统要坚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不断加深对“三农”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政治性政策性的认识。从践行党的宗旨看,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吃饭是第一位的、最基本最起码的需求。美好生活,首先也必须保障老百姓每天开门的“七件事”,否则就是一句空话。从实现党的使命看,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使命决定的,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三农”还是全面现代化的短板短腿,只有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才能保证“三农”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掉队。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看,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如果14亿人口的大国吃饭出了问题,那会是什么局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都有两三千万农民工返乡留乡,没有出乱子,关键在于他们回去后还有地种、有房住、有饭吃、有事干,稳住了农村这一头。从健全党的“三农”政策看,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这是我们党一直坚持的农村工作的基本准则。2004年以来连续17个中央一号文件,深受农民群众拥护。总书记讲,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三农”大政方针的连续性、稳定性,守信践诺、取信于民。
全国农业农村系统要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切实转变单纯从业务工作出发、只看一隅一角的思维定势,不要只算经济账、眼前账,还要多算政治账、长远账。比如说粮食安全,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那就不能光算增加补贴、库存费用这个小账,不能单纯看比较效益和机会成本,还得算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这个大账。比如生猪养殖,没有税收、还有污染风险,大家都想吃肉、不想养猪,甚至搞无猪县无猪乡,这轮超级猪周期,大家感同身受,猪少了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了民生,影响了全局。比如长江禁渔,短期看要不断投入,加强各种能力建设,但从长远看,如果长江都无鱼了,母亲河丧失了生物多样性,中华民族怎么永续发展?总书记指出,长江禁渔代价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还是值得的。还有乡村建设,不少人讲农村逐步消亡是规律,再搞建设是浪费。还有5亿多农民不可能都到城市来,他们的美好生活怎么办?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不能落下这几亿人。总书记指出,不能“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总之,“三农”工作一件件、一桩桩都关系国计民生,我们一定要在重大问题、关键环节上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始终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三农”问题,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第三,提高政治执行力,务必不折不扣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政治不是抽象的,要落实到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上、体现到实际效果上;要经常同党中央精神对表对标,做到不掉队、不走偏。讲政治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我们要紧紧围绕国之大者抓主抓重,紧紧围绕中央部署落细落小,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农业农村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要体现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上。每一件都作为头等大事、政治要件来办,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坚决落实,在工作深度细度实度上下功夫,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过得硬,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对总书记重要批示中蕴含的要义还要反复重温、涉及的问题点滴不放,做到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要体现到原原本本执行党中央“三农”大政方针上。在方向上、战略上,就是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部署要求,不提新口号,不搞新花样。在打法上、战术上,则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倡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努力解难题、破难关。要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言行中。讲政治不能分8小时内外,要自觉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工作中、生活里,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把讲政治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确保农业农村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扎实稳步向前。
二、认真总结2020年和“十三五”农业农村工作,准确把握“十四五”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三农”领域大事多、难事多、急事多。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以赴保供给、攻脱贫、促振兴,巩固发展了农业农村持续向好势头。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再夺粮食和农业丰收。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打通农资饲料运输、畜禽水产流通堵点,确保粮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等农副产品稳定供应。下达粮食面积、产量指标,紧盯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落实,扭转早稻面积连续下滑势头,粮食面积4年来首次增加。抗御南方严重洪涝、北方伏旱、东北连续台风侵袭,布设草地贪夜蛾“四条阻击带”。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390亿斤,增产113亿斤。
二是统筹抓好猪瘟防控和产能提升,生猪生产加快恢复。将生猪恢复目标分解细化到省到县,出台落实19项政策举措,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养殖户发展生产。落实物理隔离等防控举措,非洲猪瘟疫情总体平稳。生猪存栏已恢复到2017年的92%,超过预期目标12个百分点。牛羊生产稳定,禽肉、禽蛋、牛奶等产量明显增加。
三是统筹抓好渔船回收处置和渔民上岸安置,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渔船渔民退捕任务全面完成,如期实现“四清四无”,累计退捕渔船11万艘、渔民22.8万人,退捕渔民社会保障实现应保尽保,转产转业比例接近99%。国内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和减船目标提前完成。
四是统筹抓好产业扶贫和定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实施科技扶贫服务等六大行动,指导深度贫困县特色产业发展,线上线下举办多场扶贫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帮扶1900多万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累计建成扶贫产业基地30多万个,发展合作社72万家,产业扶贫政策覆盖98%的贫困户。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县全部脱贫摘帽。
五是统筹抓好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大豆振兴计划扎实推进,产量达到1960万吨、创历史新高,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4.5%。新创建3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59个农业产业强镇,选育出多个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超级稻新品种,培育高素质农民100万名,累计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43万个。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备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落实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4600万亩。新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2万个,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7.8%。
六是统筹抓好乡村建设和农村改革,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梯次展开。积极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落实1665亿元地方债用于农业农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如期完成,新改造农村户厕1300多万户。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把15亿亩承包地确权给2亿农户。组织16个省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43.8万多个村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和国有土地确权登记任务实现既定目标。
总的看,2020年农业农村工作克服疫情冲击和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基础支撑。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辛勤奋战的结果。
2020年农业农村发展保持好势头,为“十三五”划上圆满句号,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十三五”是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4亿中国人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十三五”是农民收入增加最多的时期,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番目标,农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十三五”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期,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十三五”是农业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实现关键转折的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5%,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十三五”是农村生活条件改善最为明显的时期,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硬化路、通客车和光纤4G网络,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十三五”是“三农”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完善的时期,农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搭建完成,涉农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健全,乡村治理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亿万农民昂首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农业农村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农业农村工作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使命更光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阶段新征程新格局,“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定位,就是“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这主要着眼于“三农”和大局的关系。统筹发展与安全,国家安全涉及很多方面,但最根本最基础也可以说最重要的还是国家粮食安全;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最关键的还是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促进城乡经济循环,充分挖掘乡村消费投资潜力,释放扩大内需的巨量潜能。围绕这个定位,明确“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重点把握好6个关键词,就是“保供、衔接、禁渔、建设、要害、改革”,其中前四个方面是目标任务,后两个方面是支撑保障。
第一个,保供,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这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问题就作出多次重要指示批示,充分说明了确保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极端重要性。保供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永恒主题,新发展阶段要努力实现高质量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
要坚持把保总量放在保供的首位。现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总体还是紧平衡,未来一个时期会越来越紧,产需总量缺口还会扩大,结构性矛盾还会凸显,必须不断打牢粮食安全的基础,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十四五”时期粮食产量要确保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稳中有增。要全力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个物质基础,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同时,构建好“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保障机制。“辅之以利”就是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让农民务农种粮有钱赚、多得利;“辅之以义”就是推动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落实保面积、保产量的义务责任。粮猪安天下,如果说“十四五”时期,粮食保供的重点是提升产能,那么生猪保供的重点则是储备产能。要针对生猪多了多、少了少的突出问题,抓住猪场、能繁母猪和大省大县大企业,研究探索生猪产能储备的政策措施和具体办法,采取多种手段,确保猪肉产能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
要把保多样作为满足消费者对丰富多样农产品需求的应有之义。要根据市场供需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统筹抓好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等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制定并落实好保供方案,提高供给体系的适配性。同时,继续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适当进口调剂余缺,提高关键物流节点掌控能力,增强供应链稳定性可靠性和韧性。
要把保质量作为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任务。总体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农产品供给要跟着转过来。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增加优质绿色和特色农产品供给。工作抓手主要是两个“三品一标”。在产品方面,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这是对原来“三品一标”在内涵上的调整和丰富。从生产方式上讲,要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个,衔接,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就要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通过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要借鉴脱贫攻坚的政策体系和机制办法抓好乡村振兴,实现无缝对接、有效衔接。重点要守住一条底线、健全一套政策。守住一条底线,就是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脱贫地区、脱贫群众长期发展基础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脱贫只是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绝对贫困的基本问题。中央决定设立过渡期,就是要扶上马、送一程,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要保持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大对脱贫地区产业、脱贫群众就业和农村创新创业的支持,选择西部一部分脱贫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健全一套政策,就是推动脱贫攻坚政策平稳转型来支持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上,我们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办法,要认真总结借鉴,把组织动员、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平稳过渡到乡村振兴上来,加快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第三个,禁渔,就是坚持不懈抓好长江十年禁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从2021年1月1日零时起,我们从禁捕退捕攻坚战转向全面禁渔持久战,要确保“禁渔令”长期落地落实,退捕渔民稳得住、不反弹,难度更大。我们要充分认识长江十年禁渔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区分阶段、稳扎稳打。从工作干法的角度,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1年务必要起好步、管得住。督促指导各地落实好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安置保障,继续严抓严打非法捕捞和涉渔“三无”船舶,实现良好开局。第二阶段,头三年主要是强基础、顶得住。既要持续抓好退捕渔民生计保障,打牢群众基础;又要抓紧补上渔政执法监管的短板,打牢能力基础;还要密切配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扎实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形成有力震慑。第三阶段,后几年则需要练内功、稳得住。三年专项行动结束后,常态化监管就得靠渔政执法了。要建强沿江沿湖渔政执法队伍,协同相关部门形成执法合力,运用好网格化管理、有奖举报等方式,慎终如始、久久为功,确保退捕渔民稳得住、执法监管无死角。
第四个,建设,就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是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既然是行动,就不能空喊口号,就要落实到具体工程项目上,体现到真金白银支持上,集中资源,集中建设,力争“十四五”时期能见到明显成效,让乡村面貌看到显著变化。要把规划编制好,指导推动各地加快编制县域村庄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要把硬件建设好,在往村覆盖、往户延伸上下功夫,全面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设施条件,支持5G、物联网等新基建向农村覆盖延伸,重点改善通自然村道路和冷链物流等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基础设施,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要把软件开发好,持续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打造善治乡村。
第五个,要害,就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种子上,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摆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出位置,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关、集中突破。重点在保护资源、自主创新、做强企业、建好基地和管控风险等方面下功夫,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早日实现重要农产品的种源自主可控。耕地上,要稳数量、提质量,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核心是2022年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十四五”期间争取再有所增加,切实保护好东北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打造中华民族铁饭碗。同时,要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
第六个,改革,就是围绕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新一轮农村改革,着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力和活力。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课题,近几年各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但还没有完全破题。“十四五”要加大力度,争取有所突破。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要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努力在做好相关基础工作前提下,推动取得一批实质性试点成果。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要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精准调整优化支农政策,加快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构建既适应金融市场规律、又符合农业农村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落地见效。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落实好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政策,加快推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三、聚力聚焦重点任务,扎实做好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的考虑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在工作重心上,要紧紧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安排,抓重点、抓要害、抓落实,重点是围绕“三个两”,即两个确保、两个要害、两个开好局起好步,落细落小,扎实推进。两个确保,就是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两个要害,就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两个开好局起好步,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在工作导向上,要牢固树立系统观念,更加注重统筹协调。一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既要稳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守牢安全底线,又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二是统筹结构与规模。既要保持一定规模,稳定总量,又要注重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丰富多样,做到数量质量效益相统一。三是统筹生产与建设。既要抓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也要抓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任务,农业农村部还将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各地要全面抓好落实。这里,我就重点工作再作个强调,共10项。
一是奋力夺取2021年粮食丰收。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各地要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除了特殊情况,力争每个省份的粮食播种面积都只增不减,务必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争取稳中有增。农业农村部门要重点搞好生产指导服务,大规模开展粮食生产高质高效创建示范,集成推广标准化技术模式,一个作物一个作物、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季节一个季节抓好落实。气象部门预测,2021年将是中等“拉尼娜”气候,极旱极涝极热极寒等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预期多发重发,要加强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科学防灾减灾,力争把损失降到最小。粮食生产支持政策2021年也要加强,中央明确要求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提出一揽子有力度的政策举措。农业农村部资金项目将倾斜集中,重点用于粮食生产,积极推动坚持和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各地要聚焦重点品种精准发力,南方省份要想方设法巩固双季稻面积,增加冬油菜种植;东北地区和黄淮海争取增加玉米面积1000万亩以上,大豆、棉花等大宗农产品该扩大产量的要抓紧落实,大豆还要在提高单产上多想办法。各地可研究出台把撂荒地用于种粮的支持政策。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把牢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的重大举措。初步考虑,2021年选择产粮大县集中、基础条件良好的区域,加大倾斜支持力度。要研究政策上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如何衔接,抓紧拿出方案,尽快启动。
二是稳定生猪生产恢复势头。生猪产能恢复,2020年下了很大功夫,效果超出预期。2021年还要继续稳定养殖用地、环评承诺制、贷款担保等主要扶持政策,给养殖主体吃下“定心丸”。目前,还在建设的生猪规模养殖场,要加快建设进度,尽早竣工投产,带动中小养殖场户发展生产。非洲猪瘟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要持续落实好现行有效防控措施,全面推开分区防控,守好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底线。要加强监测预警,围绕产能储备优化生猪调控手段,指标上紧盯能繁母猪存栏和仔猪价格,对象上以大省、大县和大企业为重点,增强逆周期调节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促进产业稳定发展。同时,努力稳住家禽、增加牛羊、振兴奶业,推进渔业提质增效,稳定蔬菜等生产,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
三是打好种业翻身仗要迈出坚实步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这是重大机遇,也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2021年要制定实施打好种业翻身仗行动计划,务必开好头、起好步。启动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新一轮畜禽水产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争取自主培育一批突破性品种。开展第三次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建好农作物和海洋渔业两大国家种质资源库,保存的种质资源也要确保高质量,加快推进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建设。推进科企深度融合,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大规模产业化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加大制种大县支持力度,加强种业市场监管整治,保障生产用种需要。
四是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建设。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这方面投入要增加,工作再加力。2021年农业农村部将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情况开展“回头看”,结合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加强“两区”耕地建设的具体措施。2021、2022年每年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500万亩,这是硬任务,也是提升耕地质量的最重要的抓手。2021年给各省的建设任务已经提前下达,大家要快马加鞭干起来,抓紧启动项目,适当提高投入标准和建设质量。任务增加了,资金保障也要相应跟上,各地也要在增加地方债、撬动金融社会资本等方面多想些办法。同时,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建设200个集中连片退化耕地治理示范区,开展保护性耕作6000万亩。
五是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2020年农业农村部制定出台了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各地要立足自身实际,聚焦地方主导产业,优化区域布局,拓展乡村多种功能,推动解决用地难、贷款贵问题,大力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物流畅通是关键。2021年考虑加大推进力度,开展50个全程试点县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线上线下相结合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要积极争取稳定现有产业扶贫资金政策,启动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脱贫地区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形成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经过多年努力,全国已经建成28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2021年要以县为单位开展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加强现有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等项目整合,示范引领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
六是强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创新。现在我国部分作物和畜禽品种、农机关键零部件等对外依存度偏高,要加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要创新全产业链技术供给方式,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作用,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打造一批农业科技强镇和科技支撑引领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镇,打通科技进村入户的通道。2021年要实施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粮食生产薄弱环节、丘陵山区小型农机、智慧农机等机具补贴力度,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建设一批国家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分中心,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
七是扎实推进农业产地环境治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这几年农业绿色发展方面我们下了不少力气,取得明显变化,一些重要领域实现关键性转折,还得坚持不懈抓下去。要抓好农业深度节水控水,支持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开展有机肥替代和农膜补偿试点,再创建100个绿色防控示范县,完成好耕地土壤污染治理5000万亩和轮作休耕4000万亩任务,统筹抓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是我们的重大责任。要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范围,聚焦重点品种逐步解决禁用药物超标问题,再认定1万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进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尽快实现全覆盖。
2021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开局之年,沿江各地要紧盯持续抓好渔民转产转业和社会保障、涉渔“三无”船舶清理取缔、长江口禁捕管理等重点任务,确保“禁渔令”落地见效。农业农村部将严格巡查督查,每半年对落实不力的地方进行通报约谈。要推动“一江两湖七河”重点县按照“六有”标准,加强渔政执法机构队伍和装备建设,提高执法能力。网格化管理是疫情防控和很多社会问题管理的重要经验,2021年要好好抓实,以县市为单位,以河湖长制为依托,公安、交通、农业农村等部门密切协作,建立分层分级、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精细管理机制,确保执法监管全覆盖、无死角。同时,推进渔港综合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实施好中华鲟、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计划,修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
八是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这几年我们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头炮,打出了声势、打出了影响,各地反映也很好。2021年是五年提升行动第一年,要迈好新一步,见到新气象。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因地制宜改造户用厕所,指导各地科学选择改厕技术模式,引导推动户用厕所基本入院、有条件的基本入室。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也要继续往前推,健全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处理长效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努力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设施建起来了,还要长期用下去。目前看,运行管护经费由财政补助一点、村集体补贴一点、农民适当出一点,是可行的,各地要加快探索完善。
九是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是补上农村现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2021年要尽快启动,指导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全域全要素编制村庄规划,特别是集聚提升类等建设需求量大的村庄,要优先编制。乡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中央农办将协调有关部门实施村庄道路、农村供水安全、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乡村物流体系建设、农村住房质量提升等一批工程项目,各地也要协调加大建设力度,持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乡村建设行动不仅抓硬件,也要强软件。围绕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办好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做法,创建一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要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团队,扎实推进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提升计划和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实施农业企业家、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培育工程,培养造就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十是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和农业对外开放。2021年要抓紧谋划推动新一轮农村改革。抓好土地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要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扩大为整乡整镇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管理是接手的新任务,要稳慎推进改革试点,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把进一步摸清底数、化解历史问题、严格规范管理等基础工作做细做扎实,配合自然资源部门搞好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稳妥研究推进使用权放活的办法。加快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是中央部署的重大任务,目前还有少数地方改革没有到位,2021年要确保全面完成,主要强化农资质量、品种权保护、动物卫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执法,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粮食安全保障等立法进程。新发展阶段深化对外开放,农业是重要领域,要适度增加大豆等国内短缺农产品进口,拓展重要农产品多元化进口渠道,建设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促进水产水果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服务贸易发展。
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以良好精神状态投身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新征程新阶段新任务,全国农业农村系统的思想意识、治理能力、思路办法、作风状态都要相应提高。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这是总书记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政治要求。农业农村系统的同志务必提高政治站位,运用历史思维、立足全局高度、守牢安全底线,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看“三农”抓“三农”,无论是抓工作的导向、力度,还是方式方法,都要体现政治性。要真抓、真管、真练、真干,全力以赴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各项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二是增强工作本领。谋“三农”抓“三农”,政治上要过硬,本领也得高强。现在从“一农”到“三农”,农内农外都要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都涉及,我们的能力水平也要加快提高,金融、贸易等方面都要懂。农业农村系统干部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加快补齐知识技能短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水平。面对当前内外部环境诸多不确定性,要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密切跟踪“三农”形势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和形势研判,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提出合理政策建议,推动突出问题解决。
三是讲求工作方法。现在我们既要抓农内,又要抓农外,摊子大、任务重,谋划推动工作更要讲求方法招数。既要坚持沉到水底“摸活鱼”,及时总结基层创造,也要浮出水面“探龙头”,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尽力协调推动解决问题。中央对于“三农”方面有不少督查事项,这是我们推进工作的“尚方宝剑”。对于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保供、长江禁渔等重要督查事项,一定要加大督查力度,长出锋牙利齿,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全面出击、平均用力。现在我们管理的资金总量并不少,要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用好财政资金“药引子”,尽可能引导金融保险、社会资本、土地出让收入和地方政府债券等共同做大“三农”资金池。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这一轮机构改革后,不少地方的农村经管、动物疫病防控、农作物植保、质量安全检测等工作机构和队伍被撤并,这个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不管各地机构队伍怎么设置,划归谁来管,工作任务都不能落空,要无缝衔接、不折不扣完成交账,这一点必须明确。要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建设,推动完善农业农村基层工作体系,增强县、乡工作力量,确保事有人抓、活有人干、责有人负。广大农业农村系统党员干部要持续加强作风建设,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旗帜鲜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实在在干活,干干净净做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扎实做好2021年和“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