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发改环资〔2023〕1193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的重要举措,对深入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意见》提出了2025年用水总量和强度、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目标,并提出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关键路径和重要措施,有以下突出亮点。
一、齐抓共促,加快推进各行业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整体步调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多措并举才能加快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整体步调。《意见》由多部门联合印发,体现了各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同、凝聚合力,共同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在管理方面,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取水管理,规范取水行为,严格节水管理,健全用水定额体系;在科技方面,加强节水技术研发,尤其是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强化数字孪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节水业务中的应用研究,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在“开源”方面,加强非常规水源配置,加强污水资源化利用,推广海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因地制宜,多源相济,创新性推进节水新格局;在协同发力方面,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在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方面统筹做好节水制度与体系建设,发挥好市场调节机制作用。
二、重点突出,明确了农业农村节水的路径和措施
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60%以上,目前农业用水还不够精细,存在适水种植未全面普及、节水灌溉面积不广等问题。《意见》对推进农业农村节水作了系统部署。
一是强化在农业节水工作中推进适水发展。灌溉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和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基石,强化适水种植在农业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中意义重大。不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禀赋,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和农业生产开发,就失去了节水农业的整体科学合理性,其节水效果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如何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做到农业适水发展,大规模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已成为破解农业用水短缺与食物安全和其它农产品持续稳产高产矛盾的关键。《意见》提出,西北等干旱地区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扩大低耗水高耐旱作物种植,因地制宜推行轮作休耕。地下水超采地区禁止新增开采,已开采地区逐步全面禁采。
二是强调在节水农业中全面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在区域适水发展的前提下,要大力发展高水效农业,即在一定的区域产量或效益目标下,在空间和时间上设计作物种植和耗水过程,使区域作物耗水最小,最大限度的提高水生产力和水生产效益,或是在农业耗水总量、耗水强度、灌溉水生产效率“三条红线”控制下,通过区域作物种植和耗水时空格局优化,达到区域产量与用水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实现不浪费一滴水、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农产品的愿景。《意见》提出,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节水型灌区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在水浇地、旱作区、牧区、种养结合等地区通过节水技术应用大规模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三是重点关注提高农村节水能力。从用水控制、器具改进、污水回用等农村用水过程考虑,提高农村节水能力。基于计量设备的配备安装,推广农村生活供用水计量收费;通过使用节水型改厕器具,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广适宜的“生物+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加强污水收集和回用。(作者:康绍忠,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会长;牛俊,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