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化肥打假 > 打假法规
化肥打假

辩证看待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量和质

2023-10-07访问次数:249编辑:中国磷复肥网来源: [ ]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谓高质量发展,既包括量变,也包括质变。新时代10年来,中国经济在量变的同时,质变越来越明显,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方向加速演进,是一种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正确看待中国经济形势,必须坚持科学的辩证法,既要分析量,更要研究质。

  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相互促进

  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总体上将延续“量增质升”的优化组合,主要是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导致经济结构出现转折性、根本性正向变化,既能带动经济发展质的提升,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增强经济在量上增长的可持续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给中国经济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新型工业化方面,在制造业比重总体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2012年至2022年,两大行业投资分别实现年均增长5.6%和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8%和9.4%提高到31.8%和15.5%。同期,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智能手机、无人机等产品的产能和产量跻身世界前列。新型城镇化方面,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快提升,从2012年的52.57%提高到2022年的65.22%。测算表明,当城镇化率进入60%后,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直接带动人均资本存量增加3.5%。新型城镇化在带动资本积累和投资的同时,也对消费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规模超过1亿人的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有效释放了更大的居民消费潜力,同时也促进了公共服务等政府消费。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县城城镇化带动了乡村发展新动能的释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经济总量超过了全国的40%,发挥着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

  2023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明显好于预期。固然有上年基数较低的原因,但新动能进一步积累和释放的因素更重要。产业新动能方面,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快速发展,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其中,电气机械和汽车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期,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其他智能消费设备制造分别增长36.3%、12.5%、20.0%。区域新动能方面,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稳步推进,横琴、前海、南沙合作区加快建设,长三角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速。新动能的培育壮大,有力支撑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同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线性趋势,经济运行呈现出非线性演进、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形态,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变化与长期趋势、技术性因素、体制性因素等相互交织。需要对短期波动中的惯性因素、基数效应与不断积累、持续释放的新动能进行分解、加以区分,辩证看待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因势利导予以有效应对。

  资源要素紧平衡催生质的突破

  从中长期看,在土地、资源等要素与经济发展呈现紧平衡的条件下,“亩均论英雄”、绿色发展转型等深入推进,土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我国劳动力总量下降,可开发利用土地越发有限,但劳动生产率、土地综合利用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劳动力要素方面,2022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5.3万元/人,比2012年提高近1.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提高80%以上。劳动生产率的升幅远远超过劳动力总量的降幅。土地要素方面,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2012年至2021年,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40%以上。在建设用地持续节约集约利用的同时,耕地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近几年耕地总量连续止减回增,为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创新要素方面,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2.2%提高至2022年的60%以上,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从2012年的1.66提升至2022年的1.75,数字经济生产率水平和同比增幅都显著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2023年上半年,劳动力、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绿色变革正在释放新的要素潜能,数据等创新要素形成新的创新成果。劳动力要素提质方面,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的产教融合模式快速推开,第二批30个左右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启动遴选,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有力支撑。土地综合利用率提升方面,浙江等地探索形成的“亩均论英雄”典型经验加快推广,越来越多的地方通过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和优质企业集聚,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绿色要素方面,绿色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水轮发电机组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4.5%、48.1%和32.3%,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创新要素方面,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顺利出坞,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深入推进,相关技术持续在更宽领域、更广范围扩散应用,带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数量型要素红利逐步让位于质量效益型要素红利,中国经济的生产可能性突破原有界限、不断外展。这个突破不是依靠传统要素的数量扩张,而是依托传统要素的效率提升和新要素的不断催生。

  量的转化与质的飞跃彼此成就

  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不断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在此过程中,传统生产方式、经济循环方式、分配方式等加速转化,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业态不断涌现,经济发展质量酝酿着向着更高台阶的新飞跃。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不断深化,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互激发着发展潜力。国民经济循环在突破堵点中变得更加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更强,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更高,国内国际循环也就能够更好地相互促进。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产出的量得到更优配置,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利于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新”经济迅速崛起,数字经济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国内统一大市场的优势不断巩固强化,全球化发展中注入了更多的中国能量。产业业态转化方面,2021年,“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达17.3%,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快速扩大,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50.2万亿元,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占GDP的比重由21.6%提升到41.5%,带动农业、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迈向数字化转型之路。国民经济循环方面,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3倍。消费多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7.2%。2022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8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9.5倍,稳居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地位。强大国内市场优势的发挥,得益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成本下降,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12年的18%下降到2021年的14.6%。2013年至2021年,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6.9%,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进一步凸显。在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中,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2012年至2022年,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从4.4万亿美元增至6.3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位。国民经济产出分配方面,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遏制。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进入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2023年上半年,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进一步催生新场景、新方案、新模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一带一路”朋友圈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国内外经济大循环更加畅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新业态方面,5G加速向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重点领域拓展深化,5G行业应用已经融入60个国民经济大类,应用案例数累计超5万个。各地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涌现出虚拟验证、共享制造等新场景、新方案、新模式。经济循环方面,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16.2%,其中,5G、数据中心等信息类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1%,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等融合类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4.1%。共建“一带一路”继续展现出强大发展韧性,截至6月底,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化,与我国建立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的伙伴国已达29个。上半年货物出口增长3.7%,外需恢复好于预期,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得到巩固。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方面,城乡居民增收加快,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比一季度加快2个百分点;同期,城乡收入比为2.49,比上年同期缩小0.05。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生产方式转向网络化、智能化,产业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循环更加畅通,分配方式向着更有利于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优化调整,经济发展在量的不断积累中日益接近质的新飞跃。

  (作者: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李玉举 顾严 李哲,本文发表于《经济参考报》2023年08月23日 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