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化肥打假 > 打假法规
化肥打假

唐仁健: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切实抓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

2023-03-17访问次数:308编辑:中国磷复肥网来源: [ ]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全局,对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深刻阐述,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集中资源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一、深刻认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业不仅是现代化的基础支撑,更关系到现代化的质量成色。推进“四化同步”,必须加快补上农业这条短腿。要从政治、全局、战略高度,把握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搞现代化建设,首先还是要让大家吃好穿好,“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不能少,这对农产品供给的数量、质量和多样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除了保障食物供给外,还有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随着现代化不断推进,这些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华农耕文明的独特价值和时代魅力愈发彰显,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农村的田园风光和乡韵乡愁。还要看到,不管城镇化如何发展,仍将有数亿农民居住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现代化进程不能也不应该把他们落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加快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下降,但农业关联的二三产业不断拓展、体量不断扩大,农业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更加凸显。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而按农业全产业链口径统计,2021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05%。“三农”涉及行业多、领域广、群体大,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在扩大国内需求方面有着巨大潜力可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和经济循环,激活农业农村潜在的投资需求和消费动能,为拉动经济增长助力,进一步拓展我国发展的战略空间和纵深。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筑牢国家安全根基的迫切需要。纵观世界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必须要有强大的农业作支撑。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中国要成为现代化强国,重要农产品供给、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不能有明显短板。现代化强国的安全根基牢不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看我们的农业强不强。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农业之强筑牢强国之基,把“三农”这个“压舱石”夯得实之又实,真正把发展的自主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赢得战略主动。

二、铆足干劲推动农业强国建设重点任务落实落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要切实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统筹部署、协同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这些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供给充裕,特别是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新冠疫情多点散发、罕见北方秋汛和南方极端高温干旱、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和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等困难,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7万亿斤,大豆油料扩种成效超出预期,为稳预期、稳物价、稳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加大,国内庞大人口基数叠加消费持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端牢饭碗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从“地、技、利、义”四个方面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尽可能多增产,大豆和油料自给率持续提升。

要抓住耕地和种子这两个要害。耕地既要较真碰硬管住数量,也要下定决心管控用途、提升质量。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把良田沃土优先用于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蔬菜园艺更多依靠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种植。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建一块成一块。端牢饭碗,越往后越要靠科技、靠种子。要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种业振兴,加快急需适用农机具研发推广,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聚焦提高单产,逐个品种拿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组装的综合性方案,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

要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既靠政策扶持,也靠经营增效,两手要同时用力。健全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最低收购价和稻谷补贴,加大大豆生产者补贴力度,扩大政策性收储,做好市场化收购,加快建立长效支持政策,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进一步压实地方重农抓粮责任,督促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产销区多渠道利益补偿上出实招硬招。

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高平台上。要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现在粮食产能不是要不要提的问题,而是必须提、加快提的问题,产能提一分,粮食安全就稳一分。同时,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保障粮食安全既要开源也要节流,要持之以恒抓好节粮减损,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提倡健康饮食。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近年来,各地不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及时落实各项帮扶政策,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必须采取更大力度、更有针对性的举措,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继续压紧压实各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确保不松劲、不跑偏。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发挥预警响应作用,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隐患。衔接好落实好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各项帮扶政策,稳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要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脱贫地区、脱贫群众要从根子上改变落后面貌,出路还是在发展。要在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上想办法、下功夫,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产业和就业帮扶两个关键,统筹整合各类资源补短板、促发展,用发展的办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同时,抓紧研究过渡期后的具体制度安排,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88下降到2.45,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还不小,农民增收动能有所减弱,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必须广辟农民增收门路,着力健全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越过越好。

要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发展乡村产业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在乡村“五大振兴”中,产业振兴是第一位的,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土特产”三个字要求,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发展乡村产业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具体情况由农户、农民合作社和企业等市场主体自主选择,决不能拍脑袋下单子、定任务。着力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坚持富裕农民发展取向,资本下乡投资要投到点上,不能南辕北辙,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要稳定外出务工收入。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是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主渠道。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42%,是农民增收贡献的大头。要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加强劳务协作和劳务品牌培育,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目前,超过3/4的农民工在省域内就业,超过一半在县域内就业,农民就业半径发生了深刻变化。要顺应这种趋势,立足县域全域空间,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把县域经济打造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极。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更加突出强调乡村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内蕴着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与乡和合共美的价值理念,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要在硬件上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与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作为到2035年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要对照这一目标要求,扎实稳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持续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条件,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让农民就地能够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乡村建设要健全自下而上、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建什么、怎么建要多听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全过程参与,决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

要在软件上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乡村建设,不仅要盯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硬件,更要注重农民精神风貌、乡村文明风尚等软件。我国农村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农业生产讲求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农村生活讲求人心和善、以和为贵,村落民居讲求顺应山水、和于四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把和的理念贯穿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取得了一批打基础、管根本、利长远的制度成果。乡村振兴越是深入推进,越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要继续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组织成员权利和激活资源要素,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稳步推进二轮土地延包试点扩围,原则上要做到总体顺延,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保持稳定、顺利延包。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开展面向小农的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发展中国特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坚持守住底线、细化标准、明确要求,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建立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途径。

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建设农业强国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必须站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大格局下,走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农业强国建设新路子。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资源要素优先向农村配置。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在县域内打破城乡界限,推动农民在工农之间自主选择、自由转换,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进退有据,把县域打造成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重要纽带。

三、准确把握农业强国建设的工作要求

我国国情农情特殊,建设农业强国,要按照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总体要求,把握农业强国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共性特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突出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穿合脚的鞋,走自己的路,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把握好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一贯部署。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战略全局作出的决策部署,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脉相承,是着眼不同阶段、不同维度对“三农”工作的总体概括和总体要求,既相互统一又各有侧重。三者在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上是一致的,贯穿于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全过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从工农城乡关系演变视角切入,更多强调乡村独特功能价值和变迁方向。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从“三农”内生发展视角切入,更多强调农业农村顺应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进步。农业强国是从国家宏观战略视角切入,更多强调夯实强国根基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实践中,要有机衔接好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保持工作连续性,不能割裂开来、另起炉灶、各搞一套。

坚持“一盘棋”统筹推进。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国家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做好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同现有规划相衔接,细化提出未来5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明确路线图施工图,扎实有力推进。各地要找准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定位,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立足自己的主体功能,发挥自身优势,作出自身贡献,形成各展所长、各尽所能、互补共进的整体效应和协同优势,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要避免上下一般粗,层层都搞套路式、模板化的农业强省强市强县建设。

注重因地制宜、突出实效。农业强国建设要从实际出发,见实功、求实效,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解决当地农业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上,把农业强国建设落到一件件具体民生实事、关键小事上。不要一提建设农业强国,就一股脑去搞 “高大上”、“高精尖”的东西,盲目上马不切实际的大园区、大工程、大项目。要久久为功、稳扎稳打推进,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农业强的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竞争能力强。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树立市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但粮食不是一般的商品,农业是个保饭碗、保生计的基础产业。即使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很大程度上也是靠高额补贴来支撑。这就决定了发展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更多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进一步稳住农业基本盘,为端牢14亿多人的饭碗上一道坚固牢靠的保险。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坚强政治保证。要一如既往坚持“三农”重中之重战略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推进。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推动在工作部署上优先安排、资金投入上重点保障、资源要素上倾斜配置,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来源:《求是》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