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要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对此,来自石油和化工行业的部分代表委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任务目标:责任重大使命担当 谈到如何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受访的代表委员们普遍感到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告诉记者,“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金陵石化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春生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但目前“双碳”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存在立法与政策实施相脱节、下位法缺乏上位法依托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永林认为,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但其在市场影响力、政策衔接、法规建设及交易涉税等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当前我国能源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80%左右,实现“双碳”目标,能源企业责任重大。 “但目前能源企业发展面临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行业竞争加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加速,内部工艺装备、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等多重困难,这些因素导致企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技能大师、茂名石化首席技师张恒珍表示。 落实前提:政策先行健全体系 关于如何加快“双碳”目标的落地落实,代表委员们从国家层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张春生指出,针对当前存在的“双碳”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立法与政策实施相脱节、下位法缺乏上位法依托等问题,国家应完善碳税、碳交易等碳减排根本制度,构建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碳排放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张春生建议,针对全国碳市场建设存在的制度体系不够健全、配额分配仍需优化、推广应用范围较小等问题,要加快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电力交易机制,科学制定配额分配机制,适时将石化、建材、钢铁等行业纳入碳市场,设计更多的交易品种和准入机制。 针对当前传统能源行业依然是国家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现状,张春生认为,要科学把握、鼓励支持传统能源企业主动转型升级,加大对企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税收补贴、产业规划、碳配额投放、绿色金融等相关政策。 李永林谈到,要完善碳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需制定更加科学的核查和数据管理制度,加快构建和完善碳排放的监测报告核查(MRV)体系,设定更加科学的实测值测算方法,强化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监管力度,增强对数据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确保更加公平的数据统计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茂名石化执行董事尹兆林强调,实现“双碳”目标要坚持两手发力,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效应。建议出台财税政策,减少企业推动洁净能源发展的资金压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尹兆林认为,应将新能源产品纳入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享受范围,提高优惠比例。比如,将企业生产销售绿氢产品纳入增值税即征即退范围,恢复太阳能生产的电力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并将洁净能源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比例提高到100%。同时,对纳税人因生产销售洁净能源产品带来的收入,比照资源综合利用减计收入模式减免企业所得税,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华谊集团总裁王霞提出3点建议:一是出台符合国家资源禀赋、符合行业特点的产品能效及碳排放标准,指导各地各企业有序开展减排工作,推动行业建立能效标杆产品及激励机制。如税收激励、用电保障、新项目审批鼓励标杆值等,指导行业制定能效达标计划,推动行业能效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二要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政策支持力度,成立专项基金和重点实验室,支持将二氧化碳转为化工原料技术的重点攻关,集中资源,重点解决碳排放的核心技术。 三是政策引导加快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将节能减碳知识软件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通过打造数字化低碳示范园区、数字化低碳工厂,加快相关数字化成果的推广。 发展步调:先行示范全国一盘棋 对于目标实施步骤,代表委员们也有话说。 刘中民告诉记者,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环境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很大差别,整体上实现“双碳”目标,应建立在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刘中民建议,首先,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在系统性布局的基础上,遴选代表性区域优先开展“双碳”综合示范,验证一批多能融合技术并开展集成示范,为全国同类型区域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案,以点带面带动全国同类型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其次,优先选取青藏高原、陕西榆林、山东省和辽宁省开展多能融合综合区域示范。这些地区代表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其中青藏高原是生态固碳与清洁能源输出地的负碳区,陕西榆林是化石资源富集区低碳化发展的减碳区,山东省是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绿色增长的去碳区,辽宁省是高碳排放产业转型升级的控碳区;再次,对于先期进行“双碳”综合性示范的区域,应根据区域特色给予相应的鼓励性政策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中科炼化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吴惜伟认为,“双碳”战略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不可能简单靠下任务、摊指标就能实现,应科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中抢占先机。 他建议,一要正确理解中央精神,切忌采取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甚至暂停所有新项目审批。二是加大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项目的推进力度,应先立后破,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对一些工艺先进、技术领先、节能低碳、能顶替进口的项目审批进度,同时有序淘汰现有落后产能。三是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企业实施能源管理,采取奖惩、限制等措施,引导企业开展节能技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效水平。四是加快推进石化行业集约式发展,建设高度集中的大型世界级炼化一体化石化工业区。 关注重点:着重发展新能源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无疑是其中的主力军。过去10多年来,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以上,成为全球最经济的发电方式。我国光伏发电成本也已降到0.3元/千瓦时以内。预计“十四五”期间将降到0.25元/千瓦时以下,低于绝大部分煤电。如果进一步考虑生态环境成本,光伏发电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他认为,从减少碳排放来看,目前我国已形成了200吉瓦左右的光伏系统产能,其产品每年发出的电力相当于1亿吨原油输出的等效能量,而消费1亿吨原油大约会产生3.5亿吨碳排放,生产200吉瓦光伏系统大约会产生1050万吨碳排放。也就是说,制造光伏系统每产生1吨碳排放,其产品发电后每年将减少33吨碳排放。 尹兆林建议,应加快完善氢能源产用支持政策。因为氢能具有能量密度高、零碳排放、通过氢燃料电池转换效率可达60%~80%等优势。随着氢燃料电池、氢内燃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氢能将成为交通领域低碳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在大型公交、重卡、轮船等高耗能、高排放交通运输工具绿色能源替代方面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石化钢铁行业副产氢气总量大、纯度高,可以制备适用于氢燃料电池、氢内燃机所需的高纯氢。 张恒珍建议,要优胜劣汰发展绿色产业,动态更新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标准,继续提高重点区域标准要求,淘汰落后产能;在保障国家需求前提下,推进过剩产能压减,实施传统行业技术设备更新升级和绿色化改造;实施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升级改造,整合取消一批不达标工业园区,倒逼产业体系向高端智能发展,产业链向后端延伸。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认为,当前我国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存在产业链周期错配、供应链不稳定导致装机量不及预期等问题,还需要在推动产业规划落地落实上进一步加大力度。为实现“双碳”目标,他建议出台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更明确的装机和进度目标,加强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材料、应用等方面的创新和攻关等。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先立后破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双碳”目标是国家的长期战略目标,特别是对化工产业来讲,是最重要的发展框架和先决条件。化工产业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中国中化来说,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是我们未来发展规划的基本框架,并且要在这个框架中找到产业升级的机会。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我们也在不断地寻找更好、更清洁的能源;要升级产业,让产业在低耗能的情况下继续增值,排放强度持续减少。同时,化工产业也面临自我治理的问题,中国中化在碳捕捉和封存技术(CCS)领域具备一定的先进技术能力,可以把二氧化碳作为资源化利用的原料,这可能是我们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可以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 当然,我们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产业在转型升级和减碳过程中,需要替代一部分高排放、低产值的产业,但目前这个过程会比较缓慢。因为排放量已经定了,新的排放量加不进来,而老的高排放、低产值的又替换不出去,这就需要下一步真正实施碳交易制度,通过透明的统计、估值、交易市场,使碳交易真正发挥作用,使新的、高产值、低排放的产业能够接续上来,代替相对落后的产业。(郁红) 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翟洪轩:大力推广应用清洁低碳技术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能耗“双控”对化工行业发展影响较大,如氯碱、炼化、化肥等都被列入了“两高”项目,国家将采取限批、限产、提高用能价格等措施,倒逼企业加大节能技术创新和清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对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如发展太阳能,利用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等,同时积极关注核能供热、储能电站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等,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作出企业应有的贡献。(郁红)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党委副书记刘德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有可为 关于“双碳”,我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3句话有切身体会。第一句话是“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所谓“先立后破”,就是新能源的代替要有了新的以后才能关闭其他的。第二句话是“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中国化学开发并掌握了很多煤化工领域的技术,在这方面大有可为。第三句话是“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中国化学在该领域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建立了多个平台,可以充分落实到项目建设上。” “双碳”背景下,化工行业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为此,中国化学成立了环保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重点围绕煤化工减排领域大力开展技术攻关。环保催化剂、MCH储氢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在煤制甲醇、合成氨与光伏制氢耦合等煤化工领域形成一批低碳技术集成创新与优化方案。 近期,中国化学的垃圾气化制氢油及氢能产业示范项目投入运行,硅基气凝胶项目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新疆可降解塑料项目机械竣工,以技术带动低碳环保、以技术带动实业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未来,中国化学将重点在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与化工石化特别是煤化工产业的耦合,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产业园区低碳、绿色、智慧化、数字化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化工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李东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