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在即,吉林、辽宁等地的农户正在整地、备肥,再有不到1个月时间,农户将进入农忙时节。然而,记者4月5~11日在吉林省长春市、扶余市、公主岭市、四平市、锦州市北镇市沟帮子镇和凌海市等地走访时注意到,一些包装袋上印有可疑标识的掺混肥料正在基层村屯大张旗鼓地销售,而且农户们似乎也很买账。
这些肥料包装的标识有何可疑之处?农户为什么愿意购买?这些掺混肥的效果究竟如何?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展开了调查。
吉林省长春市某县肥料市场在当地素有肥料集散地之称。走在农资市场,马路两旁排立着大大小小40余家经销化肥、种子、农药的店铺。一眼望去,“批发化肥”“高塔脲甲醛化肥”“品质过硬”等五颜六色的宣传标语非常惹眼。
沿着街边走了几步,记者看到一家名为吉林省×××农资公司××化肥经销处的店铺,门口整齐地码放着肥料垛,有云天化、云南弘祥化工等知名厂家生产的二铵、中颗粒尿素等。从外包装看,这些产品的标识都很规范,并没有问题。走进店里,地面上堆放的一款印有“×××贸易有限公司总经销”的掺混肥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怪象1: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按照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02年1月1日发布的《肥料标识 内容和要求》(简称《标识要求》)强制标准规定,复混肥料(复合肥料)应标明总氮、有效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含量,而这个化肥经销处的这款肥料包装袋以黑色大字加粗标注“总成分大于等于56%”。乍看外观,记者误以为这是一款总养分含量大于等于56%的三元复合肥。仔细观察,记者在“总成分大于等于56%”下第四行发现了“总养分大于等于40%”几个字。不过,与“总成分”几个字相比,“总养分”3个字明显要小。此外,“N22-P2O510-K2O88”的标法也属常识性错误。
同一个肥料包装袋,“总成分”大于等于56%,但“总养分”大于等于40%,相差的16个百分点是什么?
按照包装袋上印的说明记者算了一下,这款肥料的总养分是40%,除了氮、磷、钾外,将标注的其余4种成分相加(二氧化硫2.5%、二氧化硅9%、腐植酸2.5%、氨基酸2%),恰好等于16%。56%的总成分便是由此而来。
怪象2:“30-0-5-11”的标识
离开这个化肥经销处,记者走进了马路对面的一家农资店。除了几款知名厂家的化肥产品,店里还摆放着其他企业的肥料产品。环顾四周,一款印有“吉林省×××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总经销”的高塔脲甲醛复合肥的标识显得“别出心裁”。
按照《标识要求》规定,复混肥料(复合肥料)应以配比式分别标注总氮、有效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含量。但与一般的复合肥、掺混肥不同,这款产品的包装袋上采用了“30-0-5-11”的奇怪标注方式。分项说明显示,这款产品的氮磷钾总养分含量大于等于35%,同时又含有大于等于11%的速效氮。至于为何不将30%与11%的含氮量相加(即直接标总养分41-0-5),包装上没有给出解释。
离开长春,记者相继到扶余、公主岭、四平、沟帮子、凌海等地市场进行走访时注意到,标识混乱在上述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化肥厂家的业务员、门店经销商甚至普通农户对此早已见怪不怪。
春节过后,吉林的一位经销商到附近村里了解备肥情况。他特意搜集了一些农户家中的废弃肥料包装袋,仔细查看后发现了标识混乱问题。
“这种问题肥料被当地人称为‘地产肥’。为了打擦边球,有的生产厂家故意在标识上做文章,这在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这位经销商向记者展示搜集到的包装袋。
“为了吸引眼球,厂家将标有很高数字的总成分等字体加大加粗,印在醒目位置,然后在不起眼的位置标出真实的总养分含量。农户一般不仔细看,极易被迷惑,误认为花了同样的钱买到了养分含量更高的肥料。”这位经销商道破了其中的秘密。
除了标识混乱,记者在走访时还注意到,价格便宜是“地产肥”的一个重要卖点。
在这位经销商的指引下,记者来到附近村屯的农户汪某家里了解情况。由于经济拮据,汪某一家3口目前还住在搭建的钢板房中。得知记者想看看他买的肥料,汪某痛快地答应了。
推开大门,汪某指着屋里堆放的肥料讲述了他的购肥经历:在熟人的推荐下,1个月前他购买了42袋掺混肥料。
“一袋肥花了多少钱?”记者问。
“84块钱。以前没买过,今年第一次买。买了之后我也不放心,你拿一点帮我化验化验!”
“为啥不放心?”
“太便宜了,不知道养分够不够。”
“不放心为啥还要买?”记者追问。
“这不家里没钱嘛,要不谁买它呢。”汪某朴实地回答。
记者将汪某的经历告诉了其他几位经销商。锦州市北镇市中安镇一位经销商李老板听完记者的讲述后解释说:“前几年农户进到店里,先找正规厂家的肥料产品,现在一进门就问价格。2017年东北一些地区的玉米收购价从前几年的八九毛钱(500克价,下同)一度下滑到五六毛钱,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地产肥’算准了农户贪图便宜的心理,趁机利用低价竞争、虚标成分等各种手段,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从去年至今,国内尿素、二铵等基础肥料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掺混肥的价格难免水涨船高。不过,记者在多地询问农户后得知,每袋“地产肥”的零售均价(50千克)能比同等养分含量的正规产品低20~30元。
肥料的出厂价除了成本之外,企业要留有合理的利润;经销商从厂家备货,卖肥时还要加上运费和一定的利润。“地产肥”的诱惑低价是如何定出的?
对于记者的疑问,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的一位经销商分析说,既要与正常掺混肥料养分含量相同,还要在低价条件下保证经销商、厂家等各环节盈利,这是矛盾的。唯一可能的办法就是在养分含量上做些手脚。
这位经销商经营了多年的肥料生意,曾经在农户家中见过不少形形色色的掺混肥料。尽管没有去有关部门进行检测,但通过观察颗粒的外观、颜色、透明度、均匀度等,凭借多年的经验,他推测,一些“地产肥”的生产厂家可能是以次充好来降低成本。比如,在尿素中添加氯化铵、脲酶抑制剂等成分,用51%含量的二铵冒充64%含量二铵等伎俩。
四平市梨树县是国内闻名的产粮大县,该县一位张姓老板从销售角度分析了上述行为:当前基层经销商有两种选择,卖正规企业的产品或选择“地产肥”。目前在农村的偏僻地区,经销人员推销“地产肥”的热情很高,这从侧面说明,经销商卖“地产肥”赚得更多,否则没必要铤而走险。“地产肥”的价格低、利润高,在原料成本上涨的情况下,似乎只有一条出路:在养分含量上打歪主意。
汪某告诉记者,他家共有27亩地,由于种种原因,去年玉米减产4500千克。按湿粮0.7元的价格算,收入少了六七千元。与之类似的事例究竟还有多少,记者无法得知。
出现了减产,“地产肥”还怎么继续在村里卖?谁还会再用这种东西?
前述经销商解释说:“由于土质等原因,农户第一年使用‘地产肥’产量可能不会明显下降,但连续使用两三年后减产现象就会明显了。不过,这时候经销人员会推诿为气候干旱、品种不好等因素。不少农户嘴上说来年一定要买正规厂家的产品,等到真正备肥时又改了主意。图便宜,最终又掉入其他‘地产肥’厂家的陷阱。”
看到像汪某这样的农户不断上当受骗,不少经销商痛斥“地产肥”无良的同时深有感慨:“‘地产肥’不仅造成农业减产、农民收入降低,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农村偏远落后地区的脱贫工作岂不沦为了一句口号?!”
一些知情人告诉记者,在吉林、辽宁等地区存在10余家生产掺混肥的小企业,有的企业已经存在了五六年时间,但企业的具体数量、规模、产品种类、价格等关键信息,知情人也无法确定。
按照知情人提供的地址等线索,记者在实地确实看到了一些肥料企业。只见一辆辆装满货物的卡车不时从厂内驶出,至于这些企业是否涉嫌生产“地产肥”,由于没有拿到准确、可靠的证据,真实情况尚不可知。
就在记者调查前一天,4月4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2018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重点查处肥料登记产品中有效成分含量不足等问题。记者呼吁有关部门抓紧时间调查,将事件真相早日公之于众,还受害农户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