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萍研究员、郭建平博士在催化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双活性中心”催化剂设计策略,并由此开发出了一系列过渡金属与氢化锂组成的复合催化剂体系,实现了氨的低温催化合成。合成氨低温合成能否运用于企业生产?金银岛小编简要分析如下。
合成氨是最基本的化工原料之一们也是最主要的肥料来源。虽然理论上,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就可以进行。但是工业合成氨过程须在高温高压(350—500℃,50—200个大气压)条件下才能实现。我国是合成氨生产第一大国,年产量接近世界合成氨总量的30%。由此可以看出,开发低温、低压、高效的合成氨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从生产企业的运营成本来看,目前合成氨需要高温高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另外高温高压对于装置的材质以及运行环节要求严格,稍有不慎,温度和压强条件达不到,就不能生产出合格产品。与此同时,高温高压的条件掌握不当,可能会导致装置意外停车等情况。因此若能实现将会使得耗能以及装置成本有所降低。
其次,低温、低压、高效的合成氨催化剂能运行生产的话,那么合成氨的转出率能大大提高,单耗能进一步降低,对于降低成本压力作用较大。
然而,低温合成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研究出的催化剂的寿命是多久,购买催化剂的价格是多少。虽然实验室已经验证成功,但是要运用于正常的生产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果更换催化剂的频率比较高以及催化剂购买成本偏高,对于产能过剩的合成氨企业来说也不能大量运用。
由此来看,新研究能否投入到实际生产,仍需拭目以待。不确定因素较多,需求进一步探索。若能运用于生产,将会给企业带来跟多的利润。(金银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