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商联手 开拓市场
努力扩大国产化肥市场
—— 在第一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经贸委副主任 张志刚
(2000年11月11日 杭州)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石化局联合召开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议,主要目的是为企业搭台唱戏,向国内化肥用户介绍国内化肥产业的发展现状,扩大销售、鼓励用户使用国产化肥;通过这次洽谈会,使国内化肥生产企业和销售、使用化肥的用户直接见面、听取意见,更加准确地把握我国化肥品种、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提高国产化肥适应市场、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促进我国化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发展出现重要转机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各项宏观调控措施,我国的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发展出现重要转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社会需求回升,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1-9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生产增长加快,产销率提高。今年1-9月份,全国完成工业增加值1706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企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前三季度,全国工业产品销售率逐月提高,由年初的94.52%上升到9月份的98.23%。产成品库存继续保持较低增幅。工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二是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度增长,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继续提高。1-8月份累计,全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18.4亿元,同比增长1.1倍。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369.3亿元,增长1.9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国有企业三年改革和脱困的目标基本实现。
分行业看,1-8月份,冶金行业93户重点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76.3亿元,增长3.2倍;石化行业实现利润599.5亿元,增长2.7倍;纺织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3.4亿元,同比减亏46.6亿元。
三是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物价水平有所回升。1-9月份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0.2%。工业品出厂价格三季度分别比一季度和二季度提高3和1.3个百分点。
四是进出口贸易持续大幅增长,利用外贸合同金额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局额3454亿美元,同比增长35.7%。其中,出口1823亿美元,增长33.1%。进出口相抵,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外贸顺差192亿美元。前8个月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333亿美元,同比增长31.1%。
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由于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使炼油、机械、化纤、交通等下游行业成本压力增大;在市场需求增加、价格回升的背景下,有些行业重复建设有所抬头;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技术改造投资增速有所放慢;经济增长的基础还有待进一步稳固。
二、我国化肥产业的发展为扩大销售、使用国产化肥提供了条件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支农产业的投入和技术改造,国产化肥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截止到1999年底止,全国共有化肥生产企业1959家,年产化肥3189万吨(纯量)。据农业部预测,我国农业年需求化肥3800万吨(纯量),从总量上看,国产化肥生产基本可以满足需求。
但由于高浓度磷肥产量比重较低(我国磷肥产量中只有20%是高浓度磷肥),钾肥缺口大,难以满足高效农业需求,因此,我国每年需大量进口化肥。仅1999年进口化肥1335万吨,其中磷肥528万吨,钾肥538万吨,复合肥236万吨。中国化肥的采购量约占世界化肥贸易量的30%,年耗汇20多亿美元。如此大量的化肥进口,不仅消耗了国家大量外汇,而且使我国化肥市场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也冲击了国内化肥生产行业。
为改变我国化肥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提高国产化肥的市场占有率,近年来我国为增产磷肥投入约200亿元。经国务院批准,去年国家为增产磷肥投入约200亿元。经国务院批准,去年国家经贸委又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实施了扩大使用国产磷复肥的政策,主要内容包括:㈠对高负债磷肥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减轻企业债务负担;㈡利用国债资金加快技术改造,调整磷肥品种结构,增加磷铵和氮磷钾复合肥的生产能力;㈢帮助重点磷肥企业解决流动资金;㈣实行进口化肥分品种下达,减少磷肥进口约179-180万吨;㈤重点复合肥生产企业进口氯化钾额戴帽下达。今年已分两批共下达102万吨氯化钾配额,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力支持了国内复合肥生产。今年1-8月,全国重点磷复肥生产企业共生产磷酸二铵102.8万吨,同比增长161%,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势头,复合肥生产可望超额完成以产顶进任务,显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根据有关部门的安排,明年除复合肥生产继续保持相当规模外,磷酸二铵可增加170万吨生产能力,其中贵州翁福矿肥基地40万吨、云南红河磷肥厂12万吨、广西鹿寨化肥有限公司20万吨。这些新增能力为扩大国产磷肥销售、减少进口磷肥、节约国家外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根据专家的测评,国产名牌磷复肥的肥效和进口化肥相当,但农民的认知程度还相差甚远,这说明我们在宣传、推广国产高浓度磷肥和复合肥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方面要深入销区和农户,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产化肥的优势;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提高肥效,利用对比试验用等方式推进国产化肥的销售,扩大国产化肥市场。
三、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化肥生产、销售企业须工商联手,共同开拓国内市场。
目前,我国仍对化肥进口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从97年起基本停止了氮肥进口;对化肥进口实行了严格的总量控制;从今年起对化肥进口实行分品种下达,增加了国内短缺的钾肥进口,减少了磷二铵和复合肥进口。从今年来看,1-8月化肥进口得到有效控制。但即使在目前严格控制的情况下,由于相当一部分地区遭遇旱灾,加之部分国产化肥生产成本较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因素影响,国产化肥企业仍开工不足,价格下降,利润大幅下滑。
当前,我国加入WTO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根据我国与有关国家达成的协议,我国加入WTO后,化肥进口管理将由目前的绝对配额管理改为关税配额管理。关税配额是指在配额内进口实行低关税,配额外进口实行高关税,关税配额管理制度由配额基期准入量、配额年增长率、配额内、外税率、非国营贸易比例等要素构成,我国的化肥战线面对严峻的挑战。
根据达成的协议,尿素基期准入量(第一年进口量)为130万吨,年增长率5%,6年后达到年进口330万吨;磷肥基期准入量为540万吨,年增长率为5%,6年后达到年进口690万吨;NPK复合肥基期准入量为270万吨,年增长率5%。从协议规定来看,关税配额第一年进口量基本是我国近三年平均进口量,接近实际,但由于每年增长5%,这对于国产化肥而言无疑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在协议中我还承诺:中国加入WTO 5年后,将允许外商从事国内化肥的零售、批发业务。可以预见,国外化肥企业可以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健全的销售网络、良好的售后服务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不公将影响我国化肥生产企业,而且会挑战中国的农资公司系统。
面对这种形势,农资公司、化肥生产企业只有积极面对,工商携手,共同研商应对措施,大力开拓国产化肥市场:
第一、化肥生产企业要加强技术改造,强化质量管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大力开发新技术、新品种,加快高浓度磷肥品种的发展,提高复合化率,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农业生产,提高自身竞争力。
第二、化肥生产与销售部门都要抓紧建立化肥配送系统,推进流通方式的创新,改革计划经济时期农资专营制度下形成的弊端,提高化肥流通的效益和效率,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第三、工商联手,内、外贸联手,共同开拓国产化肥市场。农资经营企业和化肥生产企业既是平等竞争的主体,更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加强农工商合作,建立新型的化肥销售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深化化肥流通体制的需要,也是应对入世的有效手段。要探索建立工商之间各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把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和经营企业的销售网络优势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国产磷复肥的销售和市场开拓;要积极引导部分有实力的农资企业、化肥生产企业和农业三站采取收购、改组、兼并等多种方式,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以资本为纽带,农、工、商联合的新型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业态,尽快确立国产高浓度磷复肥的市场主导地位。
四、促进销售、使用国产化肥要做好几方面工作
虽然国家鼓励销售、使用国产化肥,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强制,也不能一般化地推行,还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因此,要把扩大使用国产化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还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㈠化肥生产企业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提高质量,改善服务,为国内用户提供优质产品。
每个化肥生产企业都要研究市场需求变化的规律,了解市场需求变化情况,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要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化肥生产企业一方面要认真调查市场,了解市场,掌握用户,要下功夫调查农村化肥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多争取客户;但要防止盲目生产,削价竞销,企业效益受损的不正常现象;另一方面要有适销对路的品种,过硬的质量,良好的信誉,有竞争力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要认真学习邯钢经验,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要敢于同进口产品比高低。同时,要真正把用户作为上帝,千方百计改善售后服务。那种只重生产,不重销售,不重服务的企业是必定会被淘汰的企业,这样的领导也是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领导,因而也是不称职的领导。
同时,我还要强调指出,国家提倡使用国产化肥,是指那些国内已确实能够满足需要的品种,这是绝大多数,对国内不能满足需求的品种,该进口的应该允许其进口。
㈡国内用户要积极配合,争取多销售、使用国产化肥。
国内用户在符合商业利益的基础上自行选择是完全正常的,化肥生产企业必须满足用户的要求,一是产品的质量好,数量能够满足要求;二是价格和进口完税价格相比要有比较优势;三是售后服务要跟上;四是要有质量责任保障,使用国产化肥出现质量问题,化肥生产企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㈢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
目前我国化肥的使用效率只有1/3,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提高了农业成本,而且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大力提倡测土配方、科学施肥;㈠农业技术部门、化肥生产和流通企业要选择条件适当的地区进行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的对比试验,用事实引导农民科学施肥;㈡农业科技部门采用科技讲座、印发材料、科技大集等,广泛宣传科学施肥的好处;㈢化肥生产企业要加大复合肥特别是专用肥的生产,并保证质量。国家将从化肥进口配额、技术改造投资、专项经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㈣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协调,搞好服务。
扩大销售、使用国产化肥工作需要各有关方面的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各有关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认真组织化肥生产和流通企业调查农村市场所需化肥的数量、品种及质量要求,安排好国产化肥生产规划;及时通报情况,交流信息,要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方便企业。
各级经贸委要把推动销售、使用国产化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搞好组织协调,切实抓出成效。
同志们:这次在杭州市召开的全国高浓度磷复肥产销洽谈会,很可能是我国加入WTO以前化肥领域产销衔接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加入WTO,意味着我们参加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经济领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国内外市场将渐趋统一。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我深信,我也真诚地希望,让我们农、工、商联合起来,到统一的大市场去搏杀和竞争。智慧的中国人,应当而且一定要夺取这场大竞争的胜利。
最后预祝这次洽谈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在第一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上的讲话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局长
李勇武
二OOO年十一月十一日
各位来宾,同志们:
化肥作为发展农业的重要物资,党中央、国务院对化肥工业的发展历来十分重视。近年来,朱总理、邦国副总理和国家经贸委领导多次对化肥工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我国是缺磷少钾的国家,对磷肥工业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更尤为重视。自1999年7月以来,国家经贸委盛华仁主任多次带队赴云南、贵州、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就我国高浓度磷复肥工业的现状进行调研,并给国务院写了专题政策报告。针对我国高浓度磷肥生产建设中有关问题,国务院批准了由国家经贸委牵头的五部委《关于解决我国高效磷肥生产建设中有关问题的请示》的报告,对磷肥企业的扭亏脱困问题提出了6条措施,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磷肥工业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年来,围绕五部委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石化局磷肥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磷肥工业办公室,作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对重点磷复肥企业进行月调度、债转股、氯化钾专项配额的申请与分配,并对重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协调。今年以来,已连续组织召开了3次重点磷复肥企业厂长经理座谈会,及时分析、通报磷复肥生产经营情况及市场信息,引导企业加快改革和发展。总的来看,一年来重点磷复肥企业的扭亏脱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五部委1083号文执行近一年来,磷肥行业的扭亏脱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目前,重点磷肥企业的债转股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经贸委推荐的8个重点磷肥企业,均已和相关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签署了债转股协议,其中江西贵溪化肥厂已率先被国务院批准,并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成立了江西贵溪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根据1083号文件提出的加紧技术改造、调整磷肥品种结构的要求,目前云峰、贵溪、云磷以及翁福的技术改造项目均已列入国家经贸委的财政贴息技改专项,并在顺利组织实施。到目前为止,国家经贸委先后分两批对重点复合肥生产企业戴帽下达102万吨氯化钾专项配额,有力地促进了磷复肥以产顶进工作的进行。为加强氯化钾专项配额的管理,磷肥办还特别制定了《以产顶进三元复合肥氯化钾专项配额暂行管理办法》,并已正式颁布实施。今年1-9月份,高浓度磷复肥以产顶进任务进展顺利。全国有以产顶进任务的重点磷复肥企业共生产磷铵240万吨,同比增长近20%;生产NPK复合肥500万吨,提前完成以产顶进生产任务。在国内化肥市场需求不旺、供大于求以及价格低迷的情况下,高浓度磷复肥生产仍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势头,为磷复肥工业进一步扭亏脱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召开产销会的历史性机遇,展示国产高浓度磷复肥行业的整体形象和风采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磷肥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形成磷铵生产能力近600万吨,重钙134万吨,硝酸磷肥105万吨,并已基本形成了云南、贵州、湖北、江西、安徽磷复肥生产基地的雏形,从数量上可满足国内农业生产需要的80%,“十五”期间有望基本实现自给。
各种肥效试验表明,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品的质量及品种已达到甚至超过进口产品,完全可以起到顶替进口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磷复肥工业起步较晚,农民对国产磷复肥产品也有一个认识和了解过程,国产磷复肥工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直接影响了国产磷复肥的生产和销售,并且在新的流通体制下,国产磷复肥产品的产销衔接也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次由三部委组织召开的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下组织召开的,很及时,也很有必要,对于加强国产高浓度磷复肥的宣传,扩大国产磷复肥的品牌及影响、推动产销衔接,加强农工商合作,促进国产磷复肥的销售和市场开拓,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我国高浓度磷复肥工业的健康发展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次会议的召开得到国家经贸委、全国供销总社、农业部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中化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的鼎力协助;华仁主任为会议的召开做过重要指示,志刚副主任今天亲自到会指导,再一次体现了国家各个方面对我国高浓度磷复肥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也表达了对我国高浓度磷复肥工业健康发展的殷切期望。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振奋精神,发奋图强,把磷复肥工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三、正确看待当前的化肥市场形势,增强搞好磷复肥工业的决心和信心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今年1-9月份,全国化肥产量累计达到2492.3,同比增长了1.4%。其中氮肥1878.7万吨,同比增长0.9%;磷肥516.4万吨,同比下降了2.0%;钾肥97.1万吨,同比增长了40%。今年开春以来,化肥生产基本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但进入5月份后,化肥产量开始逐月下降,7月份化肥生产全面下降,比6月份下降12.3%,9月份磷钾肥产量虽有所增长,但氮肥生产还在大幅度下滑。下半年以来,在面临销售旺季之际,氮肥生产下降幅度之大,是历年来罕见的。并且目前化肥市场价格低迷,化肥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1-9月份化肥行业净利润仅3558万元,其中氮肥和磷肥全行业亏损,部分企业已被迫停产。
化肥行业所面临的这种形势,有外部因素,也有我们行业及企业内部的种种原因。从外部因素分析来看,首先,农产品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长较缓以及农民购买力较低,是化肥市场需求不旺,出现低迷态势的重要原因。据有关方面的抽样调查显示,受国内干旱、退耕还林和退林还草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今年的化肥消费量与往年相比要下降5%左右。国内化肥除钾肥受资源限制仍将供不应求外,其它氮肥及磷肥产品都将处于供大于求的形势。目前,农业及农村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国内粮食价格持续走低、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较为严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由于农民农业的投入得不到合理的回报,农民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对化肥的需求及购买力也就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其次,进口磷复肥产品加剧了国内市场的供需矛盾,对国产磷复肥产品造成了一定冲击。
从行业自身的问题来看,首先是同行业之间的无序竞争,扰乱了正常的化肥市场秩序。今年以来,磷复肥行业内的价格战愈演愈烈,绝大多数的磷酸二铵企业的出厂价都在成本以下,这种不顾成本的盲目杀价,无序竞争的情况,不仅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而且严重影响了磷复肥行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由于部分地区监管不力,加上地方及部门利益的驱使,使农资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复合肥(复混肥)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已经严重地威胁到化肥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加剧了农资市场混乱的局面。最近,国务院组织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专项行动,其中假冒复混肥就在其列,大家要充分利用这次国务院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机会,加大打击力度,净化磷复肥市场。三是行业内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农化服务还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还有部分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良好的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在如何进一步开拓市场、加强企业管理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今年10月份,我局已将2001年化肥生产计划安排以及进口的建议上报了国家经贸委。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这一变化,我们初步预计,2001年全国化肥总需求量在3700万吨左右,明年化肥生产计划初步安排是3200万吨,与今年基本持平。从安排情况看,国产化肥可以满足国内总需求的86%以上,分品种来讲,氮肥可以满足国内需求且有富余,磷肥中只是高浓度磷复肥有略有缺口,钾肥缺口较大。考虑到明年几套新建大磷肥装置均要正常投入生产,磷复肥增产潜力较大,我们认为国产高浓度磷复肥可以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目前,我国的粮食、化肥均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下的相对过剩,在目前低迷的市场形势下,坚持高浓度磷复肥工业的发展方向,必须加快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把处理好当前的矛盾和问题与长远规划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推动我国磷复肥工业上台阶上水平。
四、几点希望和要求
结合会议的召开,对化肥生产企业提几点要求:
首先,要集中精力切实开好这次产销见面会。这次由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国家石化局联合召开的磷复肥产品产销见面会,是磷复肥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对化肥企业来讲是一次展示我们磷复肥工业整体形象的好机会,大家一定要加倍珍惜,一定要集中精力组织好,策划好;要通过这次展销会,逐步打出我们国产高浓度磷复肥的品牌,真正促进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第二,要苦练内功,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各重点磷复肥企业要巩固1083号文执行一年来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扎扎实实干好自己的事情。特别对于新投产的几套大型磷复肥装置来说,开工容易,达标也不难,但要使装置开出效益就不那么容易了,各企业要在这些方面狠下功夫,千方百计做好生产、市场和效益三方面工作,尽快摆脱“开车即亏损”的被动局面。
加强企业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次开会都要讲到这个问题。朱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较长的篇幅讲了继续推进企业改革和全面加强管理的问题,突出强调了企业管理这个主题。今年4月份,国家经贸委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规范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加强企业科学管理,以努力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目前,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都已相继出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确实到了需要加强管理的时候了。对于广大的磷复肥企业来说,尽管在企业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加强企业的管理问题仍尤为紧迫。必须把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第三,加强化肥营销网络的建设,加强工商联合,尽快建立和完善新的化肥营销体系。国务院39号文关于化肥的流通体制改革出台后,传统的“一主二辅”的化肥流通体制被逐步打破,绝大多数县级以下的化肥销售网络被瓦解;而目前以化肥生产企业为主体的营销网络还没有建立。这次召开的高浓度磷复肥产销见面会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工、商、农之间的联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加入WTO后,化肥销售网络的竞争将是未来竞争的焦点。进一步加强工、商、农之间的合作,是我国化肥工业加入WTO后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以产销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工、商、农的联合,进一步完善化肥营销网络,加快建立产、供、销、农化服务一条龙的市场营销体系。要以市场为中心,从整体营销入手,研究本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体系、价格体系、分销体系及促销体系,逐步形成适应本企业特点以及国际竞争需要的一整套营销战略和营销战术。
第四,要切实加强农化服务。从当今世界化肥发展的趋势来看,搞好化肥销售的农化服务工作,是今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化肥企业要摆脱目前低价竞争的阴影,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品牌建设及农化服务的工作重心上来。应该看到,当前国际、国内的化肥市场形势,价格竞争已经没有太多的空间。国外一些大型化肥集团正在探讨在我国引入其在本国农化服务的模式,为销售其化肥产品开辟道路,以新的竞争机制来参与我国化肥市场的竞争,这是我国化肥市场面临的真正威胁所在。农化服务作为化肥整体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化肥企业迫切需要加强和努力的方向,这对农业与化肥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志们,推进磷肥工业的改革和发展,全面完成以产顶进任务,可能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只要我们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就一定能把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磷肥工业带进21世纪。
谢谢大家!
2000年第一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议
会议主办、协办单位代表名单
2000年11月10~13日 杭州
国家部委:
国家经贸委 张志刚
国家经贸委 李胤辉
国家经贸委 王琴华
国家经贸委 马继宪
国家经贸委 李 毅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王金山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任泽锋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中农集团公司 顾国新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办公室 张登涛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业务处 龙 文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业管中心 张连友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市场处 孟祥信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办公室 李宪宾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 李勇武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 赵俊贵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 冯绍仁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 刘玉奇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 周伴学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 张永志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 黄小兵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郝林生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许发辉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处 杜 森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林 葆
中化国际化肥贸易公司 杜克平
中化国际化肥贸易公司 王晓民
中化国际化肥贸易公司 陈明磊
中化国际化肥贸易公司办公室 张学工
中化国际化肥贸易公司复合肥部 崔兴魁
中化国际化肥贸易公司钾肥部 韩菁菁
中化国际化肥贸易公司项目部 沈 奇
中化国际化肥贸易公司项目部 刘长峰
中化国际化肥贸易公司磷肥部 张 帏
新闻单位:
中央电视台一台 戈晓威
中央电视台一台 陈 俏
中央电视台二台《中国财经报道》 刘 戈
中央电视台二台
中央电视台七套 文新章
中央电视台七套 孙建涛
中央电视台七套 欧阳智恒
经济日报 何振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刘振宇
中华合作时报 孙立新
中华合作时报农资专刊 赵丽文
中华合作时报 曾 峰
农民日报 高 文
农民日报 操 戈
中国化工报 曹恒武
中国化工报 崔建华
中国化工报 谢宝刚
中国化工报 杜晓枫
中国化工报 朱永滨
中农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何学泉
中国特产报 冯永明
中国化工杂志 李颖江
中国化工杂志 周则男
中国化工信息编辑部 邬新民
郑州工业大学磷肥与复肥研究所 许季成
磷复肥杂志 刘 丽
承办单位: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 林 乐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 武希彦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 张凤梅
中国硫酸工业协会 齐 焉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 修学峰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 武雪梅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 瞿梅颀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 过尧全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 杨晓云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 方俊文
生产企业名单:
北京京宣复肥厂 杜占云
北京雪黎佳运化工有限公司 冯广祥
芦阳化肥股份有限公司 杨金宝
于保奎
天津福升肥料公司 马玉新
天津东方塑料包装有限公司 黑少良
宋宝安
河北省磷复肥工业协会 白彦其
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 武四海
翟际栋
杨文斌
李广华
孙志奎
李振奇
王利国
王文强
师 娟
郭 涛
藁城市化肥总厂 张立东
张书斌
深州磷铵厂 邹进昌
元氏宜良云南磷化工厂 崔春禄
井陉磷肥有限公司 刘华庭
王风荣
赵州化工集团公司 杨立森
邢占军
秦皇岛市海港华兴防结剂厂 刘彦奎
曾宪文
秦皇岛海港华兴防结剂厂化工研究所 张有俊
河北省化工研究院 张玉辰
河北省冀州中农肥料有限公司 赵庆茂
河北沙河鲁北化工有限公司 冯清柱
石家庄市复混肥厂 石醒文
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李中华
畅学华
马安民
荆宏健
高 义
平定县化工(化肥)集团有限公司 葛宝森
孟宪忠
阳泉星宇化工集团复合肥有限公司 李富刚
阳泉宝峰复合肥有限责任公司 宋泉生
天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李茂和
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磷铵厂 王彦祥
肖福强
高颜洪
方建宁
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总公司 贾 卫
冀云国
西洋公司 周福仁
吴希胜
锦州西洋特肥厂 徐辑孟
姜官唐
周作礼
仇广纯
李 婷
王 丹
李恩荣
盘锦辽河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雷明双
中农集团大连中农化肥有限公司 周 光
吉林省化肥农药工业公司 刘 超
上海阿波罗复合肥有限公司 袁 云
上海智盛化工有限公司 蔡智平
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袁建宁
余新志
江苏瑞和化肥有限公司 龚 鸣
殷继龙
凌宏明
印士贵
盐城市磷肥厂 李润泉
蒋学荣
赣榆县磷肥厂 徐大江
乐呵呵肥料有限公司 陈爱中
吴绍好
中农新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锡生
金业成
龚联林
何华明
苏州复合肥厂 孙雪琴
苏州复合肥厂 李雪艳
常州中东化肥有限公司 吴中庆
宿迁绿陵磷复肥有限公司 杨 鹏
汪宏林
无锡市丰谷特种复合肥有限公司 王亚伦
无锡市科威复合肥有限公司 秦一明
锡山市中远化工有限公司 韦 盛
江阴市阿波罗复合肥有限公司 李小荣
华俊坤
沈瑜新
朱讦洪
赣榆复合肥厂 徐大江
黄 滨
江苏省恒丰化肥集团有限公司 薛东生
郭家明
李士平
江苏太仓汇丰化学肥料有限公司 成凤鸣
黄晓年
泰兴市化肥厂 朱日明
卜兴中
江苏省连云港华晶钾盐有限公司 杨冬松
宜兴申利化工有限公司 谈华君
周华明
刘朝阳
南京远大凹凸棒粘土厂 项大佳
江苏省阜宁县双叶化工有限公司 李如东
江苏省连云港市泰丰肥料有限公司 吴 华
合肥市磷复肥工业协会 姚 蓉
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王庆成
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磷铵厂 程建方
王锡义
安徽合肥四方集团 沈建武
李 国
合肥四方磷复肥有限责任公司 张保明
宣州市硫酸厂 张申林
宁国中化司尔特化肥有限公司 金国清
潘世奎
安徽三星化工集团稀土复合肥厂 李 刚
安徽省明光市联五洲凹凸棒公司 吴士学
浙江省化肥工业协会磷复肥分会 张树人
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 顾 钧
徐平忠
汪 琛
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硫酸厂 耿奎武
叶建峰
宁波东海复合肥有限公司 周家瑞
中石化镇海炼油化工股份公司 欧徐超
贵溪化肥有限责任公司 黄光明
陈新生
许新南
夏 赋
沈惠芳
陈益虎
周明君
倪海森
洪 炜
江西鸿农复合肥厂 章发根
刘 鸣
江西上饶地区农资总公司复合肥厂 汪乃黎
江西鸿农复合肥厂 林有新
永安智胜化工联合公司 魏崇德
吴克麟
漳州市大地农化有限公司 叶明乾
柯树池
福建南靖化肥总厂 蓝森古
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 冯久田
冯怡元
翟洪轩
马凤敏
冯怡福
田久星
张国元
张 伟
红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张国林
鲁西化工集团 项宏东
鲁西化工集团总公司阳谷分公司 于 清
朱丙臣
潘军炜
张庆新
苏爱民
郭长远
青岛东方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徐光民
张海波
李金华
山东绿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邢国文
山东安丘奥宝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焦宗辉
山东临沂施可丰化肥有限公司 朱崇坤
倪文志
孙运明
刘洪林
临沂丰科旺化肥有限公司 孙运明
刘洪林
寿光联盟化工集团限责任公司 杨志强
孙德亮
济宁三环化工有限公司 叶柏生
李连庆
户成良
熊光森
青岛昌华集团公司 刘远明
王炳波
临沂市金大地复合肥有限公司 万连步
解玉洪
孟祥广
孙 科
中美合资山东吉地尔复合肥厂 李玉华
山东沐化集团有限公司 杨进堂
济宁市煤化公司市场部 黄来森
济宁市煤化公司硫酸厂 程庆民
秦士坤
山东新华集团新华工贸化肥厂 孙守双
崔道明
山东聊城鲁丰钾肥有限公司 姜群业
许文明
李保安
山东省舜天化工有限公司 岳广宇
王文学
山东新泰市磷肥有限公司 丁科峰
山东临沂市沂盛复合肥厂 王建平
杜加廷
山东临沂(沂宝)复合肥厂 苏 民
郑奎德
山东沂水田丰复合肥厂 党彦诺
山东沂水宝地尔复合肥厂 傅光剑
山东省临沭县复合肥厂 薛宝太
王信申
山东临沭县丰收化肥厂 李培桥
山东省临沭县华丰化肥有限公司 高文安
山东桓台县建设银行 张联光
山东淄博博丰复合肥有限公司 徐 辉
许智星
郭树泉
山东省莒南县庆丰化工有限公司 靳绍友
田团林
许文彬
山东省莒南青上化工有限公司 解大伟
山东健元春集团公司 徐海滨
嘉吉化肥(烟台)有限公司 王德志
济源市化肥厂 杜万法
王孟达
河南恒达磷化股份有限公司 孙德友
灵宝市化工总厂 尚杰乐
王建兴
河南新野阳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张国平
袁民和
河南汝阳化肥厂 王东坤
王剑兴
河南省焦作市清化钾肥厂 李永阶
河南新新化肥股份有限公司 赵连紫
刘 刚
开封开化(集团)有限公司 王天威
开封青上化工有限公司 刘 勇
台前县特种肥料厂 何光远
河南莲花化工有限公司 曹勉志
河南中原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李文东
荆襄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王万元
陈 晖
湖北黄麦岭磷化工集团公司 唐有运
胡翔云
张鸿姣
湖北洋丰股份有限公司 杨才斌
刘运平
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胡华文
吴天刚
湖北楚星集团磷铵厂 张 伟
周吉全
杨 涛
楚星工贸股份有限公司磷铵厂 雷美桥
湖北丽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宋开荣
黄 新
武汉天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方汉生
童和平
韩 福
蔡迎斌
杨正喜
刘晓勤
宜都星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范光树
韩应彬
宜昌富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丁庆荣
彭绍素
肖红星
湖北大田化工股份公司 陶上煌
湖北楚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杨义浒
苏祖君
宜昌金叶化肥有限责任公司 梁立军
武汉市舵落口化工厂 肖 斌
荆门市测土配肥厂 陈 峰
郴州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谷自成
旷文兵
岳阳市宝庆实业有限公司 李克军
深圳芭田复肥有限公司 任 隽
广州市白云良田复合肥厂 刘丽明
广州开发区达一农业有限公司 郭蔡雄
鹿寨化肥有限责任公司 刘桂年
祝建军
兰卡林
陈冰冰
涪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王 川
张大义
何兴华
刘林华
南川市维丰化工总公司 尹 川
重庆前进化工有限公司 管阔野
严光伦
胡尚华
綦江化肥总厂 霍家礼
白之平
重庆友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张少英
吴本礼
银山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苏 波
李广俊
谢 珩
彭世君
什邡蓥峰实业总公司 吴昌鹏
四川什邡一心化工有限公司 江 北
什化股份有限公司 陈维贵
四川什化股份有限公司 黄建军
刘邦洪
龙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鲜华福
金河磷矿化工厂 唐政权
珙县中正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李 军
李 刚
成都新都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郭幼敏
陈继梅
宏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什邡分公司 廖义全
蒲 强
成都玖源化工有限公司 唐世国
成都西星化工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魏 锎
魏文彦
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 王国文
刘 福
杨光新
周 义
王 芳
蒋龙光
邓 伟
左宗荣
刘 进
卜 丰
贵州开磷集团息烽重钙厂 苏兴华
夏 兵
贵州天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李欣雁
浣立能
黔龙组合磷业有限公司 安 兵
季 江
贵州西洋肥业有限公司 于国军
云南省石化厅 杨 燕
王渝江
云南磷肥厂 王人林
俞春明
韩 韦
云峰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陈 玮
陈 兰
秦 琳
张泽华
云南红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张 明
尚建松
肖 磊
云南磷肥工业有限公司 赖有民
朱荣生
江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王乔顺
张坤生
个旧市化肥厂 李和玲
向爱武
昆阳磷肥厂 洪 钟
喻 波
宜良磷化工总厂 王福邦
方 律
昆明劲勋化工有限公司 徐云生
陕西华山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王 平
卢 斌
高国祥
陕西双菱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段天文
付万新
金昌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慕国华
高世禄
甘肃供销新天水农资公司 赵 明
杭州化工机械厂 毕玖岗
王初琛
朱 恒
杭州化工机械厂销售服务部 倪来兴
农资企业名单: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三部 朱 联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 甘中玉
姜海峰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化肥一部 高佳木
中国农资商务网 崔晓波
董晓梅
中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刘志宏
中农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何学泉
黄 铮
华垦物资有限公司 丁永建
边月才
金色谷超市管理有限公司 王广锋
国投建化实业公司 程东瓴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天津公司 冯国祥
曹建海
韩玉莉
郭 瑛
天津农资公司 朱忠先
天津农资公司 田 原
天津农资公司 马金森
中农天津农资公司辛店经营部 刘一平
中农公司天津站 刘洪艳
中国农资集团上海公司 张荫萱
马光臣
黄怡民
海湾资源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张届林
上海中昊化工网上交易中心 张恭春
上海市农资公司 陈骏戎
上海市农资公司化肥分公司 姜友权
河北省农资总公司 宋宝珠
河北省农资总公司 张茂吉
黄杏龙
石家庄市生产资料总公司 刘焕英
张 霞
石家庄市农资总公司 张克勤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秦皇岛办事处 曹渭河
周晓勃
马俊杰
张文秀
秦皇岛港务局生产业务处 周友存
涿鹿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闫培森
王 平
河北清苑县农林高优专业社 袁凤岐
肥乡县生产资料协作有限公司 赵 江
蔡书章
保定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刘继栋
马荣彪
邢台市第一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 郑培成
葛登标
河北省景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苏东桥
河北省景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王 强
河北永清县前第五供销社汇丰农资 金克广
任县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经销中心 王兴魁
曹军果
河北滦南县供销合作社生产资料公司 高爱山
河北省邯郸市农资总公司 韩玉民
河北省邯郸市农资总公司 陈宝庆
河北邯郸市农资公司经营处 陈书平
河北省磁县科技服务中心 马天强
河北三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陈安增
河北省土肥总站 邵凡明
唐山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张永久
唐山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孟广军
河北省乐亭县新寨供销社 王艳忠
河北省乐亭县农资公司 马永顺
河北省成安县供销合作联合社农药化肥公司 赵清深
河北省成安县供销合作联合社农药化肥公司 连文献
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丰田农化有限公司 贾国强
河北衡水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李志强
河北衡水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申建华
河北省威县农资公司 王淑平
河北省沧州市城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崔利生
辛集市金色谷农资超市有限责任公司 陶孟英
河北省滦县生资公司 田俊柏
山西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武飞雄
倪水鱼
田 伶
山西省临猗县农资公司 张晚来
内蒙农资总公司 凌 勇
内蒙古赤峰市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 马文彬
屈国民
辽宁省农资总公司 倪凯刚
辽宁省农资总公司 姜忠民
辽宁省农资总公司 高向阳
辽宁省土壤肥料总站 赵福臣
辽宁省土壤肥料总站 王 卫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沈阳公司 郭 明
赵延成
程洪伟
沈阳市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 刘景瞻
骆德安
大连开发区中农沈大农资有限公司 李瑞安
于春友
北宁市化肥农药有限责任公司 宋宝良
吴宪华
张志超
辽宁省黑山县汇丰化肥批发中心 刘宝林
辽宁省彰武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姜 伟
辽宁省彰武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王 友
锦州华丰农业生产资料药肥站 华志军
锦州辽南农资储运经营有限公司 戴玉明
葫芦岛市农资公司 田忠绵
吉林省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 吴建新
长岭县农业生产资料经销公司 王广田
卜繁巨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张永埔
刘 斌
陆雨家
黑龙江农垦农资总公司 康守南
黑龙江农垦化肥有限责任公司 季 兵
哈尔滨市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 陈永昌
哈尔滨市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 王 锋
宝泉岭宝联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 郭 海
胡志发
绥华市农资有限公司 肖增兵
黑龙江省北安农垦生资公司 王洪春
仲卫荣
黑龙江农垦九三分局生产资料公司 潘维山
江德强
黑龙江神龙化肥营销联合体 王彦飞
黑龙江先锋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市场 曹淑萍
大兴安岭农场局生资公司 李本惠
张建华
黑龙江农垦佳木斯农药大市场 刘 芳
徐州市农资总公司沛县栖山镇植保站 孟昭明
江苏徐州市农资总公司 潘宏祥
徐州市农资总公司经理二部 孟景文
江苏张家港市农资公司 张汉卿
连云港市生产资料总公司农资供应站 尹可柱
连云港市进口化肥接运站 赵 辉
浙江农资集团有限公司 闻利华
杭州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成学军
蒋卫东
浙江省衢州市农资公司 刘幼平
江山市优农服务部 姜新有
宁波市农资公司 赵国丰
孔 华
浙江省奉化市农资有限公司 王孝勤
陈士杰
浙江东阳市农资总公司 朱华东
蒋跃民
舟山定海农资服务中心 袁勤根
绍兴市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 李国千
袁幼娟
淮北市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 刘宏林
刘同烈
淮北市供销社 王泽江
张元武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省肥料总公司) 陆雨山
宿州市农资公司 马 健
安徽省固镇县农资公司 张卫国
安徽省固镇县农资公司 陈文朋
谢华春
安徽来安县土壤肥料工作站 张青松
安徽省宣州市科技兴农服务公司 刘光荣
安徽省农资公司复合肥部 陈 林
安徽和县城北供销社 杜江涛
安徽省和县城南供销社 柴中泉
江西省樟树市农业经营服务部 周建兵
江西省鹰潭市农资总公司 李侠忠
福建省农资集团公司 陈少华
孟丽静
卓力慧
福建省农资集团泉州公司 龚珊瑚
福建省农资集团漳州公司 谢环环
厦门市农资公司 许建安
福建省漳州市大地农化有限公司 叶有乾
柯树池
山东省农资公司 于润超
山东省农资公司 马 玮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张新民
山东省农资公司鲁西分公司 彭德学
山东省潍坊市兴鲁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 孙 波
朱礼宾
李传忠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农资总公司 郭立群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供销社农资总公司 李宋生
黄 玲
潘 登
山东烟台市农资总公司 牟志人
烟台芝罘区农业生产资料中心 王学江
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 吴茂俊
山东省肥城市农资公司 谢新法
山东省肥城市农资公司 石德国
山东省茌平县华康商贸总公司 张 军
苗 生
山东曲阜市神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 胡艳莉
夏祥林
山东青州市农资公司 闵凡波
山东青州市供销社 曲道田
山东青州市供销社 王开义
山东省陵县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公司 王同军
孙宝友
山东潍坊丰收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 李始东
山东省胶州市兴鲁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 许本胜
山东省单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樊洪喜
谢玉民
高玉芹
侯华民
山东胶南市绿洲农资油业有限公司 张正福
刘维玉
潍坊市坊子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李好禄
张俊生
无棣县农资公司 李德周
山东省临清市刘垓子中心社柳坟农资批发中心 张占一
临清市范尔庄农药化肥中心站 马振国
烟台市农业生产资料科技服务中心 王其选
烟台市农业生产资料科技服务中心 李长清
烟台市棉麻公司 王汝瑞
山东省聊城市利农生产资料销售中心 许振峰
烟台市兴农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李淑清
烟台兴农供销有限公司 万德印
烟台市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 宋文华
于丽华
宋 鹏
山东邹城市香城供销社 张允胜
徐士峰
张现华
米亚东
烟台兴农供销有限公司 万德印
山东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济宁分公司 张承志
王昭岳
武城供销社高新科技推广服务中心 祁兴印
山东农资公司德州分公司七里铺经销部 张吉东
聊城市供销社供销总公司 杨彦河
山东省临清市农技推广站分站 王荣祥
河南省农资总公司 耿玉生
于道金
开封中原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 刘文胜
张 齐
河南省平顶山农资公司 徐玉庄
商丘市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化肥一部 李剑利
河南省商丘市第二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张新法
商丘金色谷农资超市 刘河山
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李春杰
尹清伟
河南省确山县供销社 刘学忠
河南省确山县生产资料有限公司 张建国
河南省确山县棉麻公司 王来喜
河南省确山县秦庄供销股份社 范付山
河南省新乡市农资公司 张文明
河南省新乡县第二农资公司 王庆银
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霍忠强
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土肥利用管理站 许卫平
河南省许昌市农技站 郭清霞
夏邑县农资集团汇丰有限公司 王学民
河南省禹州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万国贤
常方强
河南省周口地区农资公司 郑向阳
河南省平顶山市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 胡爱香
顾卫国
商丘市第二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张新法
河南周口地区农资公司 邢向阳
武汉市兆丰农贸有限公司 徐 磊
董 健
武汉市天龙农资公司 周轼倒
湖北省土肥站农化中心 李佑荣
李剑夫
湖南省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 王 虹
湖南省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 刘丽辉
周 曦
湖南省永州市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 蒋东安
中农深圳公司 杨
深圳市奥康德生产资料有限公司 杨瑞音
潘界清
丁卫星
中农广州公司 王建训
广西农资总公司 蒋谨红
陈书娟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成都公司 戴大荣
万光华
谢崇合
四川农资化肥有限责任公司 王国俊
梁杨东
云南省土肥站 叶光祎
陕西省化肥供销公司 宋 峰
陕西省农资化肥有限责任公司 张亚莉
庄 斌
陕西省化肥供销公司 闵江波
陕西省渭南市稼丰农资公司 赵渭东
陕西农科化肥有限公司 马育秦
陕西省大荔县生产资料公司 张其林
秦卫红
西安市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 张世清
刘二平
沈建强
孙润让
甘肃省酒泉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高延辉
甘肃省供销社天水农资公司 赵 明
郝 笃
甘肃省供销联社 秦云山
贺继宪
甘肃省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 陈 雯
甘肃省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 满晓军
甘肃省供销社张掖农资公司 李 勇
敦煌市农资公司 于成业
刘惠民
甘肃省白银市邦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王志成
宁夏农垦物资供销公司 蔡保祥
宁夏农技总站 季希明
新疆兵团哈管局农资公司 宋望海
新疆农资集团公司 丁晓萍
新疆兵团农资公司 郑 清
新疆兵团农四师农资公司 刘富强
新疆兵团农八师农资公司 宋国辉
新疆库尔勒农垦农资公司 王多仁
新疆兵团农五师农资公司 李 惠
新疆乌市农垦局供销合作社 胡新春
新疆兵团农七师农资公司 钟得光
新疆兵团二一师供销社 李 云
工商联手 开拓国产化肥市场
第一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议新闻稿
(2000年11月11日 杭州)
由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石化局联合召开的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议,于11月11日在浙江杭州召开。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张志刚、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务副主任王金山、国家石化局局长李勇武、浙江省副省长章猛进出席会议并讲话。参加会议的化肥生产企业100家、农资公司120余家,会议代表600多人。举办产销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搭台唱戏,扩大国产化肥销售,鼓励用户使用国产化肥;使国内化肥生产企业和销售、使用化肥的用户直接见面、听取意见,更加准确地把握我国化肥品种、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提高国产化肥适应市场、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促进我国化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张志刚在讲话中指出,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支农产业的投入和技术改造,国产化肥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从总量上看,国产化肥生产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但由于高浓度磷肥产量比重较低(我国磷肥产量中只有20%是高浓度磷肥),钾肥缺口大,难以满足高效农业需求,因此,我国每年需大量进口化肥。不仅消耗了国家大量外汇,而且使我国化肥市场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
为改变我国化肥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提高国产化肥的市场占有率,近年来我国为增产磷肥投入约200亿元。经国务院批准,去年国家经贸委又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实施了扩大使用国产磷复肥的政策,包括:㈠对高负债磷肥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减轻企业债务负担;㈡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调整磷肥品种结构,增加磷铵和氮磷钾复合肥的生产能力;㈢帮助重点磷肥企业解决流动资金;㈣实行进口化肥分品种下达,减少磷肥进口;㈤重点复合肥生产企业进口氯化钾配额戴帽下达。今年已分两批共下达102万吨氯化钾配额,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力支持了国内复合肥生产。今年1~8月,全国重点磷复肥生产企业共生产磷酸二铵102.8万吨,同比增长20.4%;生产NPK复合肥485.8万吨,同比增长161%,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势头,复合肥生产可望超额完成增产任务,显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据国家石化局介绍,明年除复合肥生产继续保持相当规模外,磷酸二铵可增加170万吨生产能力,其中贵州翁福矿肥基地40万吨、云南红河磷肥厂12万吨、广西鹿寨化肥有限公司20万吨。这些新增能力为扩大国产磷肥销售、减少进口磷肥、节约国家外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张志刚副主任在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加入WTO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根据我国与有关国家达成的协议,我国加入WTO后,化肥进口管理将由目前的绝对配额管理改为关税配额管理。关税配额是指在配额内进口实行低关税,配额外进口实行高关税,关税配额管理制度由配额基期准入量、配额年增长率、配额内、外税率、非国营贸易比例等要素构成,我国的化肥战线面对严峻的挑战。同时,在协议中我还承诺:中国加入WTO 5年后,将允许外商从事国内化肥的零售、批发业务。可以预见,国外化肥企业可以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